首页 > 常识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四大皆空”是什么都没有吗?)





五蕴之色蕴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大乘五蕴论》


薄伽梵,也称婆伽婆,意译为有德、世尊等,是佛陀的十种称号之一。


《佛地经论》中列举了薄伽梵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大乘五蕴论》是以佛说五蕴为开篇,依次说明诸蕴的具体名义差别。


此中五蕴法虽然是佛陀所开演,却并非由佛陀发明创造,而是佛陀以慈悲本怀向大众揭示的身心真实状态。


众生往往因为愚痴习气而不明身心的本质,故而执著身心,更不要说能够出离三界解脱诸苦了。



五 蕴


在初期翻译的阿含等经典中,我们一般是看不到“五蕴”这个名相词条,大都是五阴,五众,以及五受阴、五取阴。如:


《八大人觉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大智度论》云:五众者,色受想行识。


《杂阿含经》云: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云:何等法名五取阴?谓:色取阴聚、受取阴聚、想取阴聚、行取阴聚、识取阴聚。



五蕴法可谓是佛陀为声闻弟子开示最多的教法之一。


有情众生基于五蕴身心,妄生种种贪欲,所以使得有漏五蕴炽盛,也就成为一切诸苦的所依。


色 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大乘五蕴论》


五蕴法中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指色法的聚集,相当于现在语境中的物质现象。


色法包含质碍义与变碍义。


质碍指色法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从而无法容纳其他事物,并且彼此之间会互成障碍。


变碍是从一切色法都会变化的角度来说,生、住、异、灭,诸行无常,没有一个存在的事物是恒常不变。



色蕴严格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作为能够形成万事万物的根本要素,也就是四大种,简称四大。


然后是由四大种所成就的各种具体色法。类似于化学中各种元素和元素组成的物体。


四大种是古印度文化中对于宇宙事物生成原因的阐释,而中国自古以来的五行学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大种


云何四大种?

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大乘五蕴论》


四大种,分别是地、水、火、风四大。


这里四大种的“种”,是因为四大是一切色法所依的元素,具有能生之义,如同种子发芽,生长成为根茎花果,故而称为四大种。



四大之所以称之为“大”,可以从依、体、相、用三个方面来看。


依大:一切色法(十有对色、法处所摄色)都要依四大种得以成立。


体大:四大种根据不同因缘能够生成各类色法,其体遍及一切色法之中,故而称为体大。


相大:四大种的形相广大,大到广袤无垠的宇宙时空,小到一滴一尘,都在显现四大的形相。


用大:四大种的作用相当重要,有情众生的一切活动,世间万物的生长枯荣,也都是四大在发挥作用。



在上述的原文里我们看到,四大种又称为四界。


此中“界”字,是能持自性的意思,地、水、火、风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不会发生错乱的情况;


同时界也有“因”的含义,四大作为成就各所造色的重要因素。



通常,我们很容易将四大与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匹配起来,但是四大种并不限于这些事物。


地,不仅仅是大地;水不仅仅是江河湖海;火不仅仅是燃烧的火焰;风,也不仅仅是流动的风相。


所以在佛典中,往往将外在看得到的地、水、火、风称之假四大,或者事四大,而地、水、火、风所代表的“坚、湿、暖、动”,才是真实四大,也叫性四大。


云何地界?谓坚强性。

云何水界?谓流湿性。

云何火界?谓温燥性。

云何风界?谓轻等动性。

——《大乘五蕴论》


地界,即地大,它所包含的特性是坚强、坚固,如同坚实的大地能够承载万物而不倾动。


水界,即水大,表象为液体,其特性是湿润,同时具有摄引物质的作用。对于大对数有情众生的色身相续,水大也是相当重要。


火界,即火大,其特性为温暖干燥,也就是热量,能够使得事物成熟。


风界,即风大,具有轻动的特性,可令各种事物增长。



此坚、湿、暖、动四大,是身根所缘的触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能造色。


而通常所见的地、水、火、风,属于四大所造色的显色、形色,是眼根所缘的色境。


纵观世间森罗万象,都是四大种所造,属于外四大;


从我们自身上看,骨肉形体就是地大,血液骨髓就是水大,体内的温度则是火大,一呼一吸就是风大,属于内四大。


所以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佛教中还有一个词叫“四大不调”,就是指四大所造的身体,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四大的关系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在的感受,而在一期生命的最后,有情众生也会遭受四大分离之苦。



四大皆空


现在再看开头提到的四大皆空,本意是指任何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的物质事物,从体性上都是缘起性空,是需要各种因缘和合才能生起,没有哪个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后引申为财色名利等各种身外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不要刻意的追求,而出家人淡泊名利,少欲知足,故而约定俗成,被形容为四大皆空。


四大不空,欲壑难填,便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世人在面对五欲六尘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面对的就是无边苦海,所以需要通过修行来对治自己的物欲。



佛法修学,既要依教奉行,以佛法正见来指引自身清净三业,同时也要让修行的观念融入生活,时时提起正念,念念不离本心,观照好自身当下周遭的一切。


凡夫众生因为与生俱来的我法二执,所以会不自觉地去认假作真,颠倒妄想。



通过学习四大的法义,当我们面对美好的外在境界时,要以四大皆空来告诉自己,不要太过贪恋,理性地审视那些你好乐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看破随缘。


要知道任何四大所成之物,都难免会有消散的一刻,接受四大皆空和无常,同时也要珍惜当下的一切善缘。


所以,四大皆空从不是说一切都是虚无,也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让你不要去执著,放下不合理的贪求,也就能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