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洪秀全简介和主要事迹(太平天国缔造者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创立拜上帝教后自行改名秀全,自此以秀全之名闻名于世。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1814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花县官禄布村少时就学于本村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约从道光八年(1828年)起,屡试不中,思想颇受刺激。道光二十三年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次年,偕友冯云山等往广州和附近各县及广西桂县开展传教活动,宣传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此后两年间,撰写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多篇作品,谴责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后来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初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在广西组织和约束拜上帝会会众。随着拜上帝教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领导核心的组织集团,明确了推翻清朝统治者,另建新朝的目标。

1850年夏,广西天地会群众的自发斗争达到高潮,清朝在广西的统治濒于危机。洪秀全乘机通知散居各地的信徒到桂平金田村会合,半年间,会集万人,编组成军。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同年,设官封王,建立各项制度。1852-1853年,领导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入湖南进湖北,沿长江攻占南京,在那里建都并改号天京,统治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建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文件勾画出他理想中的社会蓝图:“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实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每人都授与土地,不论男女,按人口均分;以《周礼》编组户口,每二十五家为一“两”,作为管理生产和分配的最基层的组织;每“两”设一国库,收成时,除留足“两”人户口粮外均归国库,鳏寡孤独均由天国国库供养。这是农民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继续发展,通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两岸地区。在内部,洪秀全以上帝为天下人共同之父的“天下一家”理论和衣食与共、安老怜幼恤孤的伦理准则,起到了鼓舞人心和团结广大军民共同对敌的作用,使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事业有了胜利的希望。但是,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下半年的领导集团内讧,使太平天国的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此次内讧,极大地损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1858年,洪秀全重建了领导核心,提拔后起的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为将领,自己兼任军师。1859年,任命新到天京的族弟洪仁玕为“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颇具政治资才,他于1859年提出的《资政新篇》,主张兴办交通、银行和矿业等,构思了一幅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蓝图,但由于条件不具备未能实施。在对外政策上,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坚持反抗外来侵略的立场,同外国侵略军和雇佣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1863年太平天国统治区相继失陷,天京遭清军包围,天京军民粮尽援绝。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从,坚持独守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清军天京,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灭亡。

和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的是,太平天国有自己独特的改造社会的理想,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农民革命的终结。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坚持斗争达1中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