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全国湘菜排名前十名菜的做法介绍

麻辣子鸡

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是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正宗湘菜名肴之一。取出内脏,有“有吃麻辣子鸡就有吃湘菜”之说,麻辣子鸡以长沙百年老店玉楼东酒家最负盛名。麻辣子鸡在同治年间,首创于长沙玉楼东酒家。厨师选用500克左右的母子鸡为主料,配以辣椒、黄醋、大蒜和多种调料烹制而成,味道鲜美,很受欢迎。清末曾国藩之孙曾广钩登楼用膳,即席赋诗曰: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后经长沙市滞湘酒家的厨师精工细作,味道更佳,民间又流传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外焦内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若问酒家何处好,滞湘胜过玉楼东。

麻辣子鸡在同治年间,首创于长沙玉楼东酒家。厨师选用500克左右的母子鸡为主料,配以辣椒、黄醋、大蒜和多种调料烹制而成,味道鲜美,很受欢迎。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钩登楼用膳,即席赋诗曰:"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后来,有厨师对麻辣子鸡调制加以改进,有食客赞曰:"外焦里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若问酒家何处好,潇湘胜过玉楼东。"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长沙一带的酒家各显其能,在配料和烹调上加以创新改进,使麻辣子鸡风味更上一层楼。

菜品特色:麻辣子鸡通常选用母仔鸡为主料,配以辣椒为辅料,经食用油炼炒,再佐以绍酒、黄醋、大蒜等调料烹制而成。成菜后,鸡色金黄,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做法一

食材:鸡腿500克,鸡蛋1个,大蒜5瓣,淀粉适量,食用油500克,香油1小匙,辣椒油1/2小匙,酱油2小匙,高汤1小匙,料酒1/2大匙,花椒粉1小匙,香醋1小匙,白糖1/2小匙,味精1/2小匙。

步骤:

1.先将鸡腿去骨切块,加入打匀的鸡蛋、味精、酱油、淀粉,搅拌后腌制30分钟。

2.大蒜洗净切片,待用。

3.油倒入锅中烧热,鸡块炸熟呈金黄色,捞出沥干。

4.锅中留底油,烧热,放入蒜,大火快速翻炒,放入花椒粉,再放鸡块、味精、酱油、糖、醋、酒、高汤拌炒均匀,然后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辣椒油,炒匀即可。

做法二

食材:仔鸡850克,红辣椒50克,青蒜50克,淀粉20克,花生油80克,料酒15克,盐5克,味精2克,花椒1克,酱油15克,醋15克,香油15克。

步骤:

1.仔鸡宰杀洗净,剔除细骨,砍成2厘米见方的鸡丁,放入盐、酱油拌匀,用湿淀粉浆好。

2.将辣椒去蒂去籽洗净,切成1厘米见方的块;青蒜切斜段;花椒拍碎。

3.用酱油、醋、味精、香油、清汤和湿淀粉兑成汁。

4.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将鸡丁下锅,用勺推散,约20秒钟后用漏勺捞起。

5.待油温回升至七成热时,再将鸡丁下锅,炸呈金黄色,连油倒入漏勺沥油。

6.锅内留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红椒块、青蒜段、花椒,加盐煸炒,再放炸过的鸡丁合炒,下兑汁颠炒几下,装入盘内即成。

烹饪技巧:炒制麻辣子鸡,讲求火力的运用,速度要快,口味注重咸鲜、微酸、微甜、香辣,调料配兑比例合适,才能突出湘菜的味道。

菜品特色:麻辣子鸡烹饪完成后,成菜油润艳丽、椒香气味浓郁、鸡丁滑嫩鲜美、口味咸鲜麻辣。

营养价值:

鸡肉:鸡肉蛋白质含量高,且易消化,有增强体力、强身壮体的作用。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辣椒: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此外,还含有较多的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时,还可以使呼吸道畅通,用以治疗咳嗽、感冒。

注意事项:

鸡肉忌与甲鱼、鲤鱼、鲫鱼、兔肉、虾子以及葱蒜等一同食用;与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与李子、兔肉同食,会导致腹泻;与芥末同食会上火;与狗肾同食会引起痢疾。

辣椒食用也需注意,痔疮患者食用会使痔疮疼痛加剧;慢性胆囊炎患者食用,易诱发胆绞痛;口腔溃疡者吃辣椒,会加重疼痛;甲亢患者食用辣椒后,会使心跳进一步加快。

花菇无黄蛋

花菇无黄蛋,是湖南长沙特色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30年代曲园酒家以擅作此菜闻名,当时的《长沙指南》在介绍的几道名菜中,就有花菇无黄蛋。此菜早在本世纪30年代即闻名遐迩。把生鸡蛋的下端敲一个小孔,将蛋清和蛋黄取出,去掉蛋黄,留下蛋清,然后在蛋清中加入蛋黄等量的鸡汤、猪油、盐、味精等,又注射入空蛋壳里,再放到蒸笼上蒸熟,剥出来后仍然是一个完整的蛋,却无蛋黄。再加以花菇等调料烹制。味道鲜嫩,制作精巧。 花菇无黄蛋制作的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既要蒸熟,又不能让蛋清流出,破坏造型。蔡海云制作的无黄蛋,蛋面光滑不破,质地异常鲜嫩。

原料:鸡蛋 12个 、酱油 10克、水发花菇 75克、味精 1克、时令菜心 100克、精盐 2.5克、鸡清汤 250克、 湿淀粉 25克、杂骨汤 100克、 芝麻油 25克

调料:胡椒粉 0.5克、 熟猪油 90克

烹制方法:

1. 将鸡蛋洗净,在每个蛋的大圆头顶端一小圆孔,直径1.3厘米,逐个将蛋清倒入1只大碗内(蛋黄则倒入另一碗内可作它用)。蛋壳内灌入清水,洗净沥干。

2.用筷子将蛋清搅匀,加入熟猪油25克、精盐2克、味精0.5克、鸡清汤150 克调匀。然后,均匀地灌入 12个蛋壳内用薄纸封闭圆孔。

3.取大瓷盘 1只,上面平铺一层米饭,将鸡蛋逐个竖立在饭上,入笼蒸到上大气时,将蒸笼揭开一会儿,降低气压,再加盖蒸3分钟,熟后取出。

4.将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2分钟,剥去蛋壳,即成白色无黄蛋。盛入碗中,加杂骨汤,入笼保温。将花菇去蒂洗净。

5.炒锅内放入熟猪油 15克,烧至六成热时下洗净的菜心,加精盐0.5克炒熟,摆在大瓷盘的周围。将元黄蛋沥去水,倒在大瓷盘中间。

6.炒锅内放入熟猪抽15克,烧至六成热时下花菇煸炒,加入酱油、味精0.5克、鸡清汤 100克烧开,用湿淀粉勾芡成浓汁,盖在无黄蛋上,淋入芝麻油,撒上胡椒粉即成。

工艺关键:

1.蛋重有压手感,两个鸡蛋碰一碰声音发实,蛋皮无光泽即为鲜蛋。

2.搅蛋清时,注意不要起泡,如起泡用小勺撇去,以免蒸时起蜂窝。

3.加入冷鸡汤其量等于蛋黄的1/2,用净白纸封口,蒸时封口向上。

4.蒸时应放气蒸,气压过高,蛋清易从圆口中冲出,蒸时旺火上气,中火成熟。

5.蒸成的无黄蛋软嫩易烂,剥壳要细心,保持完整。

6.勾玻璃芡,汤末开即下湿淀粉搅匀,开后鼓大浓泡即可。

7.鸡清汤的制法:取大瓷盘一只,放入母鸡一只,净鸭一只,猪肘子一个(重750克),加清水.. 5000克、精盐25克,入笼在旺火上蒸两小时,捞出鸡、鸭、肘子,得汤10斤,再将鸡脯肉砸成泥子,用水调稀入汤中待浮起捞出,过滤即为鸡清汤。

8.杂骨汤:用已熬过一次的猪腿骨 5oo克,加入沸水2铆克、精盐50克,烧开后,持续地在小火上熬,即为杂骨汤。

风味特色:此菜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别适宜老年保健食用。此菜因形同鸡蛋,蛋中无黄,配以花菇故名。也可选用桃柱,叫桃柱无黄蛋。菜色泽黑、白、碧绿分明,无汁蛋面光滑不破,质地软嫩,味道咸鲜,花菇香味醇厚。

麻仁香酥鸭

麻仁香酥鸭是湖南省的一道特色名菜,属于湘菜,因其注重工艺造型,讲究原料配合,形态美观,色调柔和,集松泡、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深受四方宾客欢迎。

基本特点编辑 播报

麻仁香酥鸭是湖南省的一道特色名菜,其注重工艺造型,讲究原料配合,形态美观,色调柔和,集松泡、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深受四方宾客欢迎。

基本材料:肥鸭1只 2000克、味精 1.5克、芝麻 50克、花椒 20粒、熟猪肥膘肉 50克、花椒粉 1克、熟瘦火腿 10克、葱 15克、香菜 100克、姜 15克、鸡蛋 1个、干淀粉 50克、鸡蛋清 3个、面粉 50克、绍酒 25克、芝麻油 10克、精盐 8克、花生油 1000克 (约耗100克)、白糖 5克

制作步骤:

1. 将净肥鸭用黄酒、精盐、白糖、花椒和拍破的葱姜腌约2小时;

2. 再上笼蒸至八成烂,取出晾凉;

3. 晾凉后先切下头、翅、掌,再将鸭身剔净骨,从腿、脯肉厚的部位剔下肉切成丝;

4. 火腿切成末;

5. 肥膘肉洗净,煮熟,切成细丝;

6. 鸡蛋磕在碗内,放入面粉、干淀粉10克、清水50毫升,调制成糊;

7. 香菜摘洗干净;

8. 将鸭皮表面抹一层蛋糊,摊放在抹过油的平盘中;

9. 把肥膘肉丝和鸭肉丝放在余下的蛋糊内,加入味精拌匀,平铺在鸭皮内面;

10. 摆放好后下入油锅炸呈金黄色捞出,盛入平盘里;

11. 将蛋清打起发泡,加入干淀粉,调匀成雪花糊;

12. 铺在鸭肉面上,撒上芝麻和火腿末;

13. 炒锅内放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放入麻仁鸭酥炸,面上浇油淋炸,至底层呈金黄色滗去油;

14. 再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捞出切成5 厘米长、2 厘米宽的条;

15. 切好后整齐地摆放盘内,周围拼上香菜即成。麻仁香酥鸭的特色:

核心提示:盛大蛋清的容器要净洁,不能有油、盐、碱和生水,用抽子顺一个方向搅打,中途别停,一气呵成,打成雪花状,以插入筷子立定不倒为度。

酱汁肘子

酱汁肘子是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酱汁肘子以猪前肘子、卤汁为主料,先卤后煨,制作而成。成菜后,肉烂味香,肥而不腻。酱汁肘子是湖南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湘菜系。做法一

食材:猪前肘子1个,卤汁50克,精盐1.5克。

步骤:

1.将猪前肘子去尽骨质,刀工成半圆形。用烙铁烙尽肘皮上的余毛,置清水中浸泡10分钟后,刮洗干净。再在肘子肉的一面剞上刀。

2.锅内放冷水1000克,将肘子煮至四成熟取出,移入卤锅内,用中火煮至八成烂。

3.将煮烂的肘子扣入钵内,再取卤锅里的卤汁,加精盐搅匀,淋在肘子上,入笼蒸烂即成。

做法二

食材:猪前肘子1个,盐、味精、葱段、姜、八角、桂皮、白糖、干椒适量。

步骤:

1.将猪前肘去尽骨质,刀工成半圆形。用烙铁烙尽肘皮上的余毛,置清水中浸泡10分钟后,刮洗干净。再在肘子肉的一面剞上刀。锅内放冷水适量,将肘子放入冷水中煮透。

2.炒锅烧热,将白糖入炒锅,炒出糖色,起锅用碗盛好。炒锅放油烧热,将葱段、姜、八角、桂皮、干椒入锅煸炒,加入鲜肉汤,放入盐、味精、酱油调好味,起锅和糖色一起搅拌制成卤水。

3.将肘子置入卤水,直至肘子全部上色。

4.将卤好的肘子盛入大碗内,皮朝下,肉朝上,扣好。将炒好的豆豉和干辣椒盖在肘子上,上高压锅蒸20至30分钟。

5.将煮烂的肘子皮朝上,肉朝下扣入钵内,即成。

做法三

食材:猪前肘子1个,白糖、生姜、葱结、香料、整干椒、豆豉、卤汁适量。

步骤:

1.猪前肘烙毛、去骨,刮洗干净,放入冷水锅煮10分钟后捞出,在猪肘皮下的肉上划十字花刀。

2.用白糖炒糖色,锅底放底折,将肘子放上面,加清水,生姜、葱结、香料、整干椒,旺火烧开,再转小火,煨到八成烂。这就是俗话说的“紧火粥、慢火肉”。

3.将肘子皮朝下再入蒸钵内,撒上用油炒香的豆豉、干椒和卤汁,上旺火蒸笼蒸至酥烂,取出反扣在碟盘上,一个色泽红亮的酱汁肘子就新鲜出炉了。

菜品特色:色泽红亮,肉烂味香,微咸带甜,肥而不腻。

食用须知:肘子又名蹄髈,富含胶原蛋白质,和肉皮一样,是使皮肤丰满、润泽,强体增肥的食疗佳品。另外,猪肘味甘、咸,性平,有和血脉、润肌肤、填肾精、健腰脚的作用。

口蘑汤泡肚

汤泡肚是一道湖南的地方传统名菜,属于湘菜。此菜白绿相问,口蘑软嫩,肚尖脆嫩,汤清醇香,味道爽口。由清末长沙“玉楼东”首创。此菜后流传各地,北京市专营湖南风味菜的马凯餐厅曾以此菜而名扬京华。著名戏剧研究家许姬传老人食后还留下即兴诗一首:“倚马我惭奏凯歌,试斟不觉醉屠苏,易牙手段湖南味,汤泡肚尖冠首都。

菜品特色:此菜白绿相问,口蘑软嫩,肚尖脆嫩,汤清醇香,味道爽口。

做法一:

原料:生猪肚尖300克,口蘑50克,豌豆苗15克,鸡汤500克,杂骨汤400克,料酒20克,精盐4克,胡椒粉0.5克,鸡油15克。

制作:

1、将口蘑切片。猪肚治净,剞上花刀,改切成块,用料酒、精盐1克抓匀。

2、炒锅内加鸡汤烧开,下入口蘑、豆苗、精盐、胡椒粉烧开,盛入汤碗内。

3、锅内加杂骨汤,烧开,下入肚块,氽熟。

4、将肚块捞入汤碗内,淋上鸡油即成。

特点:汤清味鲜,质地脆嫩,是湖南传统名菜。

操作提示:氽肚块要用旺火,氽熟即成,不可过火。

做法二:

原料:生猪肚头 200克 、绍酒 10克、水发口蘑 50克、 胡椒粉 0.5克、豌豆苗尖 12个、 味精 l克、原汁鸡汤 500克、 精盐 2克、杂骨汤 500克、 熟鸡油 70克

烹制方法:

1.肚尖洗净,剔去油筋,外皮朝下,里面朝上,平放在砧板上,持刀剞鱼鳃形花刀,即先每隔.. 0.2厘米切直刀,不要切断,深度是肚尖的.. 2乃;再每隔.. 0.5厘米宽横切一道斜刀;第一、二刀不要切断,第三刀切断,即成长条形,再切成.. 4厘米长、3厘米宽的片。水发口蘑洗净泥沙,切成.. 2厘米厚的片,豆苗洗净。

2.炒锅置旺火,放入原汁鸡汤烧开,依次放入口蘑片、豆苗尖,精盐1.5克、味精、胡椒粉烧开,盛入大汤碗内,淋入熟鸡油。

3.炒锅置火上,放入杂骨汤煮开,肚尖先用绍酒,精盐.. 0.5克抓匀,使佐料入味,再倒入锅里滚一滚,捞出盛入盘中,连同鸡汤一并上桌,将肚尖倒入碗内即成。

工艺关键:

1.肚选用肚尖即肚头,在肚的开口近处,要去掉皮,洗干净。此部位是肚最嫩的部位。

2.此菜肚尖刀工讲究,切鱼鳃花,一是美观,二是便于入味,三是利于成熟,剞刀时要刀距均匀,深浅一致,斜刀至原料的2/3,直刀至原料的3/4。

3.为了让肚尖脆嫩,可在刀工后,用少许碱腌约半小时,再用情水漂去碱味。

4.此菜的烹制方法是汤爆,悼好主料是关键,一定要在旺火上沸腾的汤中悼肚尖,悼的时间必须适当,时间过长,主料质老而不脆嫩,时间过短,难以成熟。一般肚尖至颜色由深变浅、质地由软变脆嫩为好。焯主料与做汤最好能同时进行。

5,原汁鸡汤的作法:将净母鸡一只(约.. 750克),盛入大瓦钵内,加清水.. 750克、精盐.. 5克,上笼用旺火蒸.. 2小时,捞出整鸡,得汤750克,即为原汁鸡汤。6.汤中点缀时令青菜,注意不能用葱或芜婪。

风味特点:

1.汤泡肚是在湘菜中一道著名的佳肴。由清末长沙“玉楼东”首创。此菜后流传各地,北京市专营湖南风味菜的马凯餐厅曾以此菜而名扬京华。著名戏剧研究家许姬传老人食后还留下即兴诗一首:“倚马我惭奏凯歌,试斟不觉醉屠苏,易牙手段湖南味,汤泡肚尖冠首都。”

2.此菜白绿相问,口蘑软嫩,肚尖脆嫩,汤清醇香,味道爽口。

发丝百叶

发丝百叶又名发丝牛百叶,始创于19世纪20年代,是一道湖南名菜。发丝百叶以牛百叶切丝急火爆炒而成。成菜后,色泽白净,形如发丝,质地脆嫩,集咸、鲜、辣、酸于一体。

发丝牛百叶是湖南的传统名菜,色泽白净,形如发丝,质地脆嫩,综合了咸、鲜、辣、酸各种味道,口感极为丰富。

菜品历史:

发丝百叶和烩牛脑髓、红烧牛蹄筋并称“牛中三杰”,源自李合盛,据传为该店掌勺名厨黄维安在19世纪20年代创制,被誉为“湘菜异苑中别具一格的佳肴”。

1938年,田汉、郭沫若在李合盛吃的那席菜里,就有发丝百叶 ;解放后,毛泽东到长沙视察时,也曾特意点过这道菜。

做法一

食材:生牛百叶750克、湿淀粉15克、水发玉兰片50克、味精1克、干红椒末1.5克、精盐3克、牛清汤50克、芝麻渍2.5克、葱段10克、熟茶油100克、黄醋20克。

步骤:

1.将生牛百叶分割成5块,放入桶内,倒入沸水浸没,用木棍不停地搅动3分钟,捞出放在案板上,用力搓去上面的黑膜,以清水漂洗干净,下冷水锅煮1小时,至七成烂捞出。

2.将牛百叶逐块平铺在钻板上,剔去外壁,切成约5厘米长的细丝盛入碗中,用黄醋10克、精盐1克拌匀,用力抓揉去掉腥味,然后用冷水漂洗干净,挤干水分。

3.玉兰片切成略短于牛百叶的细丝。葱切成2厘米长的段。取小碗1只,加牛清汤、味精、芝麻油、黄醋10克、葱段和温淀粉兑成芡。

4.炒锅置旺火,放入茶油,烧至八成熟,先把玉兰片丝和干椒末下锅炒几下,随下牛百叶丝、精盐2克炒香,倒入调好的汁,快炒几下,出锅即成。

做法二

食材:生牛百叶、醋、精盐、葱段、牛肉清汤、味精、麻油、湿淀粉、玉兰片丝、干椒末。

步骤:

1.将牛百叶分割成块,放入沸水桶内浸没,搅动3分钟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再随冷水下锅,煮至八分熟取出。

2.将牛百叶平铺在砧板上,剔去黑色外壁,切成细丝,盛入碗里待用。

3.用醋、盐将百叶丝拌匀,用力抓揉,用冷水漂洗干净挤干水分。

4.小碗盛牛肉清汤,放味精、麻油、醋、葱段、湿淀粉,调成味汁。

5.炒锅置火上,放生油烧至八成热,先把玉兰片丝和干椒末下锅煸炒,打个翻身,即下牛百叶丝和精盐,炒匀,倒入调好的味汁,快炒几下,即可出锅装盘。

做法三

食材:白净牛百叶750克、冬笋100克、干红椒10克、蒜泥10克、植物油150克、精盐3克、味精3克、糯米醋15克、料酒25克、湿淀粉15克、香油少许、鸡汤50克、香葱10克。

步骤:

1.牛百叶撕页摆齐,放到低温冰柜冻成块,然后拿出,切成约5厘米长的细丝。

2.冬笋、红椒均切成稍短的细丝,小葱切段。

3.牛百叶、冬笋丝分别焯水,沥干水分;鸡汤、米醋、味精、香油、湿淀粉、葱段兑成汁。

4.锅内放油烧至五成热,下入蒜泥、牛百叶、冬笋丝,煸出香味,烹料酒,加盐,放红椒,倒入兑汁炒匀出锅即可。

制作工艺:发丝百叶这道菜,需注重刀工,百叶切得愈细愈好;火旺油热,迅速煸炒,烹汁后颠翻几下,可立即出锅。

其他做法:

主料:牛百叶500g、干辣椒10g

辅料:葱10g、蒜子5g、冬笋200g、盐适量、米醋适量、鸡汤适量、水淀粉适量

步骤:

1.将牛百叶沿着纹路切成块,再改刀切成细丝、干辣椒去籽切丝、葱白切丝、蒜子拍扁切末、冬笋切丝。

2.锅中倒入小半锅清水,水开后,下入冬笋,焯熟,捞出,接着下入牛百叶,焯熟,捞出。

3.将牛百叶倒入锅中,炒干水分后,盛出。

4.锅中倒入油,下入冬笋、蒜末炒香,接着加入干辣椒、牛百叶、葱丝,加少许盐,倒入适量米醋均匀翻炒,随后倒入少量鸡汤,淋入适量水淀粉,翻炒收汁,品尝即可。

菜品特色:发丝百叶成菜后,有细如发丝、白如银丝、色泽鲜艳、脆鲜爽口的特点。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这道菜原名叫做龙凤烩,是徐州人民为了纪念推翻秦朝统治的西楚霸王项羽和大义凛然的妃子虞姬所创制的一道名菜,代代相传并流传至今。 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徐州视察工作,都品尝过这道名菜,并给予赞扬。这道名菜经已故名厨裴继洪改进,借鸡、鳖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别姬这一历史题材,含义委婉,意境甚妙。鸡、鳖肉质鲜嫩,汤浓味醇。

做法一

食材:仔鸡500克、甲鱼450克、鸡肉茸50克、火腿25克、冬笋35克、水发冬菇25克、青菜心35克、淀粉25克、鸡清汤200克、绍酒40克、葱30克、姜25克、盐10克。

做法:

1.将甲鱼宰杀洗净,入沸水锅中焯水,去除血水,捞出洗净,用洁布揩干,盖上壳。

2.仔鸡去内脏洗净,斩去爪子,将翅膀交叉塞在鸡嘴里焯水,去除血污,清水洗净。

3.将甲鱼和鸡放入锅中加鲜汤、酒、精盐、葱、姜、火腿、香菇、冬笋,加盖上笼蒸。

4.至汤浓鸡鱼肉烂时,捞出葱姜,加味精,青菜心稍蒸即成。

做法二

食材:嫩母鸡1只、鳖1只、鸡肉茸适量、干淀粉适量、绍酒适量、葱适量、姜适量、盐适量、冬笋适量、冬菇适量、火腿适量、青菜心适量。

做法:

1.嫩母鸡下冷水锅中,分水洗净。

2.鳖宰杀烫洗,去掉黑衣膜后去壳、内脏,洗净,下水锅中焯水。

3.鳖肉捞出用洁布吸去水分,撤上干淀粉。

4.放入鸡肉茸,团成“鳖蛋’。

5.将“鳖蛋”放入,盖上鳖盖背朝上放入砂锅中,母鸡同放入砂锅。

6.舀入鸡清汤,加绍酒、葱、姜、盐,上笼蒸。

7.至鸡肉酥烂取出,去掉葱姜,加入冬笋、冬菇、火腿、青菜心,再上笼略蒸即成。

烹饪技巧:

1.甲鱼宰杀时要放净血,甲壳四周要去净黑边。

2.蒸至汤浓肉烂为佳。

菜品特色:霸王别姬,汤汁清澄,味鲜醇厚,鸡、鳖肉质鲜嫩酥烂,营养丰富,为宴席肴馔中之上品。

三层套鸡

三层套鸡是湖南长沙一带的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此菜肉质鲜嫩,口感鲜美。为长沙名厨柳三和擅长的名菜之一。主要材料为主料母鸡1只,童子鸡1只,鸽肉1只;调料食盐20克,姜3小块料,酒15克。

来源:20年代末,鲁涤平主湘,其侧室沙夫人患头痛,医者荐方以一麻雀、一斑鸠、一乌骨母鸡,用天麻套蒸饮汤治病。柳三和根据配方易以母鸡内放一鸽子,鸽子内放一麻雀,麻雀之内放天麻、枸杞之类,三物套蒸,制成三层套鸡而名噪一时,颇受上层人士赞赏。何键主湘时,经常在三和酒家宴客。

做法:

1.将三禽去毛洗净,去内脏,各下沸水中煮半小时,盛出,稍晾

2.鸽子与童子鸡剁去头脚,将鸽子酿在童子鸡肚内,再将童子鸡酿入母鸡肚内,使母鸡保持原形,头用竹筷支起,脚折断缚住

3.将母鸡置于大沙锅内,倾入原汤,加料酒、细盐、茴香、生姜,锅口蒙一层纱布,盖好(但汤需没过鸡面,可酌加盐水以补充)

4.将沙锅在炭火上用明火煮1小时,再用文火焖2小时,鸡肉烂熟即可。

组庵鱼翅

组庵鱼翅,又叫红煨鱼翅,是湖南省地方传统名菜,属湘菜系。此菜颜色淡黄、汁明油亮、软糯柔滑、鲜咸味美、醇香适口。组庵鱼翅用料讲究,制作独特。此菜味道醇厚,鱼翅糯软,营养丰富,实为菜中珍品。

组庵鱼翅的特点:此菜颜色淡黄、汁明油亮、软糯柔滑、鲜咸味美、醇香适口。

典故:此菜是清末湖南督军谭延闿家宴名菜,谭延闿字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厨曹敬臣,跟随谭先生多年,摸透了谭的食好,经常花样翻新,他将红煨鱼翅的方法改为鸡肉、五花肉与鱼翅同煨,成菜风味独特,备受谭延闿赞赏。组庵先行无论自己请客或别人请他吃饭,都按他的要求制作此菜,后来人们称为组庵大菜,饮誉三湘。

材料:水发玉结鱼翅 2000克 、精盐 8克 、味精 2.5克、干贝 50克 、胡椒盐 1克、 肥母鸡肉 1500克、 葱结 50克 、猪肘肉 1000克、 姜片 50克、 绍酒 150克 、熟鸡油 25克 。

做法:

1、将鸡宰杀去净毛,开膛去内脏洗净,砍成大块,猪肘肉刮洗干净后砍成块,一起下入开水锅内煮过捞出,用清水洗净血沫。葱、姜拍破。干贝掰去边上老筋,洗净后放入葱、姜、料酒和水,上笼蒸发待用。

2.取大瓦钵一只,用竹箅子垫底,放入用白稀纱布包好的鱼翅。用鸡汤,加入料酒和葱、姜,在旺火上烧开后移到小火煨约半小时。从锅内取出鱼翅,这道汤倒掉不要,铺上猪肘肉、葱结、姜片、重新产入鱼翅、鸡块,再加入干贝汤、绍酒、精盐、清水1500克用盘盖上,在旺火上烧开,再移至小火上煨约4小时,直至鱼翅软烂、浓香、柔软。然后离火去掉鸡肉、肘肉和葱、姜。将鱼翅从白布中取出,摆放盘中。

3.在炒锅内放入熟鸡油,烧至八成热,倒入大瓦钵内的原汤,放入味精,烧开成浓汁,浇在鱼翅上,撒上胡椒粉淋鸡油即成。

注意:

选料:水发玉结鱼翅2000克,肥母鸡肉1500克,猪肘肉1000克,盐8克,味精2克,干贝50克,胡椒盐1克,葱结50克,姜片50克,绍酒150克,熟鸡油25克。

提示:

1.鱼翅选用玉结鱼翅,玉结鱼翅是鱼翅中的上品。水发时将干鱼翅沿翅尖剪去边须,下冷水锅烧开后离火,静置数小时,待水凉后,将鱼翅捞入盛有清水的木盆内,用刀刮去沙粒和污迹,漂洗干净。锅内垫上竹箅,放入鱼翅和清水,上面压盖铁箅子,上火煮开后离火,涨泡数小时,捞入木盆,去掉翅骨和腐肉,清洗干净,逐个整齐放在锅内的竹箅上,换清水煮开离火,加盖涨泡数小时即成。

2.煨制注意掌握火候,长时间煨制4小时左右,使味汁逐渐渗入主料。检验的方法是:用筷子挟翅针的中间,两头下垂即可。

小贴士-食物相克:

猪肘: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营养价值:

鱼翅(干):鱼翅胶质丰富、清爽软滑,是一种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的高级食品。鱼翅含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抗凝成份,对心血管系统疾患有防治功效;鱼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利于滋养、柔嫩皮肤黏膜,是很好的美容食品。鱼翅味甘、咸,性平,能渗湿行水,开胃进食,清痰消鱼积,补五脏,长腰力,益虚痨。

鸡肉:鸡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肓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干贝:干贝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钙、钾、铁、镁、硒等营养元素,干贝含丰富的谷氨酸钠,味道极鲜,与新鲜扇贝相比,腥味大减。干贝具有滋阴补肾、和胃调中功能,能治疗头晕目眩、咽干口渴、虚痨咳血、脾胃虚弱等症,常食有助于降血压、降胆固醇、补益健身;据记载,干贝还具有抗癌、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

猪肉: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本草备要》指出,“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律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随息居饮食谱》指出,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止消渴”。其性味甘咸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猪肉虽是日常食品,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但多食令人虚肥,大动风痰,多食或冷食易引起胃肠饱胀或腹胀腹泻。对于脂肪肉及猪油,患高血压或偏瘫(中风)病者及肠胃虚寒、虚肥身体、痰湿盛、宿食不化者应慎食或少食之。一般入药均为猪瘦肉。

历史文化:

“红煨鱼翅”又名“组庵鱼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组庵鱼翅这道菜是清末湖南督军谭延闿家宴名菜,谭延闿(注:常被误写为谭延恺,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氏好食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

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组庵先生无论自己请客或别人请他吃饭,都按他的要求制作此菜,后来人们称为组庵大菜,饮誉三湘。因此,菜为谭家家厨所创,故称为“组庵鱼翅”。谭延闿因其颇“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谭家菜”为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好美食,一生颇多佚闻。

口味蛇

口味蛇是一道湖南省传统的名菜,其中以宁乡口味蛇最为出名,是长沙大众熟知的名菜,属于湘菜系,长沙大小餐厅饭馆不可或缺的风味主角菜;此菜选用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的本地蛇作原料,配制以鲜、香、辣为主要特征的口味。蛇肉的胆固醇含量很低,对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蛇肉质地细腻、滋味鲜美,而且还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

菜品名称:口味蛇

菜系:湘菜,家常菜谱,私家菜

及功效:痛风食谱

口味:香辣

历史起源:

口味蛇源于宁乡。宁乡乡村有个胡建民,年轻时做铁匠,后因机缘巧合,半路出家在村口开了家口味蛇店,口味蛇卖得风生水起。更有意思的是三年前胡虽年过半百,却自信宝刀未老,携自己的招牌菜“建民口味蛇”参加全省烹饪大赛,粤厨的技法、湘菜的味道,神秘而鲜辣的汤汁、肥美而韧劲实足的蛇肉,口一咬便能撕成线彰显出深透的火功,一嚼,绝味。折服了评委们夺得金牌。

宁乡口味蛇的热,因辣上瘾。进长沙后,经历了三次用辣技艺变革。先是在茶油、蒜子、老姜爆过的蛇肉中放一把干辣椒粉煨煮收汁吃,后用新鲜的尖红辣椒一切两段煨着吃,煨出一锅红艳火辣,近两年厨师们又玩出个青椒焖蛇,青椒的清香辣再次激活了人们的味蕾,成为湘菜馆的招牌菜,火爆流行。

风靡长沙:

吃蛇风靡长沙,应该是1995年以后的事。宁乡人唐华先后在解放路和桂花公园开了九龙酒店、九龙蛇城,在长沙首推“宁乡口味蛇”。紧随其后,“金太阳”的张筱铃在湘雅路、松桂园、识字岭、劳动路、车站北路等地连锁开店。金太阳店店宾客盈门,无论是宴席大餐,还是聚会小酌,客人点的第一道菜差不多都是“宁乡口味蛇”。这样的盛况大约持续了五六年。

现在细究起来,新湘菜掀起“特色风暴”、“口味风暴”,其实主要源于多年前“宁乡口味蛇”在长沙餐市的惊世表现。“宁乡口味蛇”让湘菜开创了一个不断创新敢于创新的繁荣时代。

“宁乡口味蛇”是从宁乡县大成桥乡传到长沙的。宁乡人原来也不吃蛇,蛇肉向来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饪。偶尔有人抓了蛇弄了吃,也是把蛇倒挂在树上,剖杀剐皮,然后在户外露天之地垒几块石头,架口锅,清水一炖,加施油盐,撒把胡椒。汤鲜肉嫩,其味卓绝,但敢尝的人不多。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宁乡县有个叫大成桥的小镇,有店始做“口味蛇”。将花蛇去皮切段,以干红椒粉、番茄酱、大料、香叶、青红尖椒、葱姜味精煨熬。大火煨炒后还用文火入味,然后淋汁摆盘。端上桌,满盘红艳艳的糊满辣椒,肥肥的蛇段已被浸得通红发亮,蛇肉紧实,泛着透明的油光。顺势一咬,蛇肉脱骨而出,甘香鲜嫩,那种食后始觉到的辣,辣得人倒抽凉气却又欲罢不能。据说还把维生素C药丸研粉入汁,以防食客上火。口味蛇味辣肉鲜,外形也不再像清炖那样白森森的让人感到悚然。这道蛇食就很快流行开了,宁乡县城玉潭镇的人于是成群结队去大成桥品尝。唐华、张筱铃就是这时候把宁乡口味蛇推到长沙的。从那时以后,包括蛇食之类的湘菜开始进入日新月异的风味新征程。

相关典故:

“秋风起,三蛇肥”。金风送爽,蛇为冬眠蓄足了营养,此时最肥最壮,也最为滋补。这也是吃蛇的大好时节。在长沙大小餐馆,大多有蛇食:口味蛇、青椒焖蛇、姜辣蛇、秘制蛇、干锅带皮蛇……蛇食,已成为新湘菜不可或缺的风味主角。

但在十几年前,湘菜对于蛇食避而远之。众所周知,广东人吃蛇有传统。《清稗类钞》记:“粤人嗜食蛇,谓不论何蛇,皆可佐餐。”《本草纲目》记载:“南人嗜蛇。”其实,除了广东,也许再找不出一个地方,有长沙人这样喜欢吃蛇的了。现今长沙做蛇最著名的是“金太阳”,其老板张筱铃介绍,我们吃的蛇基本上是野生蛇,至今还没有人成功繁殖蛇类,所谓人工养蛇,实际上只是“圈蛇”,把野外的蛇抓来圈养———建围墙围个山头,不改变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蛇在这块领地生活;而且围墙得是弧形的,不得有两堵墙的折角,否则,蛇沿着折角,头与尾在两墙之间一搭一搭就爬出围墙了。湖南本地的蛇是供不应求的,长沙餐饮消耗的蛇,大半是从广州市增槎路那国内最大的野生动物聚散地运过来的。进入餐馆的,基本上是花蛇、乌蛇、臭蛇(又叫大王蛇)这三种无毒蛇。

做法一

主料:菜花蛇1条约1000克、红尖椒10只、红干椒一小碗、蒜瓣一小碗、八角桂皮香叶适量。

辅料:茶油、盐、辣酱、高汤、水淀粉少许、蚝油两大勺、鸡精、香油一大勺。

制法步骤

1、菜花蛇请商贩剥皮处理干净,蛇肉斩成长约6-7厘米的段,红尖椒切大约5厘米长的段,红干椒随意切小段。

2、坐锅烧茶油,下蛇肉爆炒、爆黄,然后盛出,余油下蒜瓣、干红椒、八角、桂皮、香叶炒香,下辣酱炒出红油,再倒入蛇段大火翻炒一会儿,让所有的汁都裹上蛇段,倒入高汤烧开改用中小火煨制七成烂。

3、将锅里的八角桂皮香叶拣出不要,把红尖椒下锅,调盐味翻匀,加水淀粉、淋蚝油、撒鸡精大火收汁,最后淋香油即可。

注意事项:

1、蛇肉不要煨太烂,大概七成的时候最好,有点点嚼头,吃肉是一丝丝的。

2、辣酱是湖南的品牌辣椒酱,加干椒段能够更加突出辣味。

做法二

主料:饲养菜花蛇1条重约1000克

辅料:鲜红辣椒75克,姜25克,八角1克,桂皮1克,香叶1克。

调料:植物油150克,香油5克,辣酱20克,豆瓣酱10克,花生酱5克,肉清汤1000克,鸡粉13克,老抽10克,湿淀粉10克。

制作步骤:

1、将活蛇宰杀后去皮,切成长约10厘米的段。

2、炒锅中放入油,加入香料及调料,下入蛇段小火煸炒片刻,倒入肉清汤,改用文火煨制七成烂,取出留原汤。

3、把红椒切成10厘米左右的段,下锅片刻后,加入煨好的蛇和原汤适当调味,然后勾芡淋上香油,出锅即成。

制作要诀:蛇段煨制时不宜过烂。

营养价值:

蛇肉质地细腻、滋味鲜美,而且还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蛇肉的蛋白质含量可以和牛肉相媲美,同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这8种氨其酸人体本身是不能合成制造出来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而蛇肉中这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

蛇肉的胆固醇含量很低,对防治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蛇肉中还含有一种叫谷氨酸的特殊物质,它具有增强脑细胞活力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含有钙、铁、磷、锌等无机盐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微量元素。

中医认为常食用蛇肉可以祛风活血,消炎解毒,补肾壮阳。它对痱子疮疖,关节风湿,肾虚阳痿,美容驻颜等有着很高的食用疗效。

但是,蛇是许多肠道传染病致病菌和沙门菌的携带者,其携菌率可达50%,蛇胆的携菌率则更高。特别是由于蛇为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以鼠、蛙、鸟等为食,常感染一些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如蛇舌状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