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历来民风淳朴,不尚浮华,性情刚毅,气勇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源远流长的邢台礼俗也不断变化。
邢台人民至今保持得刚直不阿、坚强勇毅的传统精神,浑厚质朴、勤奋艰苦的优良作风,无讼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追古知今,旧时邢台的三大礼俗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看老邢台第一礼俗——诞辰。
老邢台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家庭添丁,绝对是一件家族喜事,老邢台还讲究生上家谱死上案,添丁要报到族长,在家谱上进行记载。
邢台三大礼俗之一: 诞辰
1、布喜
当地人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妇女怀孕始,其娘家或婆家即开始为小孩准备衣物、被褥等用品,头胎婴儿出生后,先向其姥娘家“布喜”,用新筛子抬盛有三升白面的红包袱,生男孩者另放一本书,生女孩者放一束花。
2、出生
生男孩者,其家大门首高挑三尺红布,以示喜庆,挂一张搭有三支箭的弓、一本书,预示孩子长大后文武双全;一束葱、一束蒜预示孩子聪明、能写会算。
生女孩者,其大门环系红布条,表示“记门”。产妇七日内不准出屋,一个月内不准干活,俗称“坐月子”。“坐月子”期间产妇饮食以红糖、面条、鸡蛋、鸡汤等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为主,每天5~7餐。
3、过三天
婴儿出生第三天,姥娘为其作“三日”。“布喜”时抬去白面,由姥娘亲手烙成大饼,切成饼条送给乡邻,意为孩子“命硬”。
送孩子一顶帽、一身衣服、一件护襟、一双鞋均装钱,一为初次见面礼,二祝孩子大富大贵。另送孩子一只红布枕头,内装绿豆,待播种时做为种子下种,谓之“扎根”。还送一只盛芝麻盐的盘子,一只盛满鸡蛋的碗。
4、过八天
“八日”为直系亲属和近亲戚探望日,赠送礼品。多为头胎过八天。
5、过十二天(送米/贺喜)
“十二日”亲朋友眷均携儿带女前来祝贺,称“送米”或“贺喜”。
亲朋带礼物来贺,主人好饭款待,称为“瞧月子”。亲朋多为女眷,带布6尺,花卷或馒头21个,及鸡蛋、红糖、挂面等物。也有送小孩衣服、鞋子的,花卷之类主人只留一部分。街坊邻居也陆续来“送汤”贺喜,礼品为托盘中放四把面条,主人收两把。
一般头胎,姥娘等近亲会给银锁、银钱、银装饰等精贵饰品,二胎及以后则不享受这个待遇。
6、过满月(挪窝)
孩子满月时,随母到姥娘家住“对月”称“挪窝”。
7、过百天
一般头胎过百天。
8、过周岁
周岁时姥娘家给做生日。
旧时还有抓周的习俗。
9、撞姓
为防孩子不好养活,常由祖母怀抱婴儿,于天未亮之时,到大街口,若遇行人,急且唤住,让其为孩子命名,行人不得推辞,随口道出,不论好听与否,即成婴儿名字,行人是男则为“义父”,是女则为“义母”。
10、揭痂儿
小孩种牛痘后,其姥娘、妗子、姑姑、姨等近亲,多烙一种由上好白面加芝麻制成的极薄的干饼,送给孩子吃,人说吃了这种饼,牛痘会很快结痂脱落。
11、系子
旧时久不生育的女子,或者有夭折的情况,因企盼生子平安,常到奶奶庙求子。求子的妇人要沐浴净身,忌斋七日,然后到“送子奶奶”的神像下焚香跪拜,祈祷许愿,最后从神像旁选一泥娃娃用红绳系回去,若以后果然有子,便要到庙内还愿致谢。
12、生日(儿童)
生日那天,穿戴一新,由父母给煮鸡蛋,做面条吃,面条越长越好,现在过生日多买生日蛋糕。旧时撞姓的孩子,过生日时,由父母领着,携馒头等礼品到义父家里,义父向其脖子上系一条由红色头绳编成的项圈,上系铜钱,每年续增一个,待系到12个时,换“长命百岁”银锁。至18岁成人方可摘下。
13、祝寿(老人)
一般从60岁起,子女们开始给老人做生日,谓之“祝寿”。是日,子女、孙辈、近亲戚携寿桃、寿糕、点心、鸡蛋等,汇聚到老人住处,向老人叩拜祝贺,请老人吃长寿面,老人则以好饭招待,酒宴齐备,全家人热热闹闹欢聚一天。开始给老人做寿后要年年都做,不可间断。
大锅熬菜
邢台辖县多,地域广,各地礼俗可能略有不同。
邢台人戏称人这一辈子就是喝三回大锅菜,这个诞辰出生就是人生的第一锅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