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中国第一古刹 -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

“释源”意为释教(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之源。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

白马寺全景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自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

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山门

洛阳白马寺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山门

钟鼓楼

洛阳白马寺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其中,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它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马寺钟声”曾被美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现今,每年的新旧交岁之时,人们都欢聚在白马寺内,听僧人敲响新年吉祥的钟声,伴随着悠扬的声波,迎接新一年的幸福与吉祥,和平与安乐。

钟鼓楼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洛阳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的一个,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墓碑

佛殿

洛阳白马寺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

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

天王殿

大雄殿

六祖殿

洛阳白马寺六祖殿位于中轴线西侧,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内供有佛教禅宗的六位祖师。中间的是初祖达摩,左右排列着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六祖殿

玉佛殿

洛阳白马寺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卧佛殿

洛阳白马寺卧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

缅甸卧玉佛

法宝阁与藏经阁

洛阳白马寺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法宝阁


藏经阁

齐云塔院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该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1999年前后,洛阳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此外,还新建了假山、观赏亭、放生池等游览设施。


齐云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