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从国外输入上海乃至内地大中城市的汽车增多。至30年代汽车在军事经济交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当时中国石油资源尚未开发,汽油几乎全赖进口,外商垄断汽油价格,以致油价昂贵,在此背景下,木炭汽车(煤气汽车)隆重出场。
1931年夏,发明人汤仲明将自己发明的“木炭代油炉”装载在汽车上,第一次驾驶木炭汽车在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开试验,并邀请各界参观,这次公开试验轰动全市,观众如潮。这次试验效果良好,时速达到四十公里,每公里仅耗木炭一市斤,价值是汽油的十分之一。
解放之初国家经济困难,汽油、柴油供应极为紧缺。为保证首都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多数公共汽车被迫安装了木柴炉或木炭炉,用木柴和木炭发生的煤气代替汽油。
上世纪60年代三年代困难时期,同样因为汽油短缺,公共汽车只能用煤气作燃料,因为没有气体压缩技术和设备,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于车顶上的大气袋中,老百姓称为“大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