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成长节点 紧盯重点对象

中国纪检监察报

重庆丰富纪律教育内容和载体,以身边事、身边案、新发案为重点,开展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辽宁抚顺紧盯“关键少数”、年轻干部、关键岗位等重点群体,量身定制针对性纪律教育内容……纪律教育是培养纪律自觉的重要途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纪律教育机制。把纪律教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是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的题中之义。

精准开展纪律教育,不仅要持续营造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浓厚氛围,还要增强引导力、感染力、穿透力。如果为了教育而教育,只是单方面的灌输,不注重教育是否在党员干部灵魂深处引发触动,难免事倍功半。因此,在突出纪律教育重点内容的同时,也要讲求教育实效。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把守纪律、讲规矩转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抓住干部成长节点、紧盯重点对象,使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融入组织管理全过程,十分关键。

抓好党员干部从入党、入职直到退休各个重要节点的纪律教育,以提醒常在、警钟长鸣的常抓不懈给党员干部拧紧纪律发条。比如,对于新发展党员,要使其认识到,面向党旗郑重宣誓,就要自觉增强党员意识、严守党的纪律;又如,对于新入职干部,要立足“治未病”“壮筋骨”,循循善诱,引导其扣好“第一粒扣子”;再如,对于临退休干部,要防止其思想上自我松绑,避免落入晚节不保的境地。人生的紧要关节之处,往往就是一两步。在每个重要节点,对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纪律教育,多些“婆婆嘴”、常念“廉洁经”,引导其时时处处不放纵、不越界、不逾矩。

抓好“一把手”、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的纪律培训,以分层分类、量体裁衣的因人施教,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案例表明,不同层级、岗位、年龄的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有不同特征。对“一把手”而言,堕落轨迹往往是“欲随权长、贿随权集”;年轻干部党性历练、社会阅历、基层锻炼相对不足,容易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在半推半就中随波逐流;新提拔干部迎来职务提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廉洁风险,可能从“春风得意”变成“得意忘形”,最后“马失前蹄”;一些关键岗位干部,看似级别不高、权力不大,但寻租空间不小……重点对象履职过程中易发、多发、频发的风险点在哪里,思想上可能存在哪些模糊认识,开展纪律教育就要向哪里发力。深入分析受教育对象不同领域、层级、岗位、年龄等特点,开展差异化施教,有利于更好推动党员干部提升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培育新风正气、抵御歪风邪气。

抓成长节点、盯重点对象的同时,注重形式创新,更能推动纪律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践中,很多地方变“我说你听”为“双向互动”,引导党员干部把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纪法微课堂等多种形式,让纪律教育更加生动;编印家风家教故事读本,以先进典型家风故事引导党员干部清白做人、勤俭持家;把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活教材”,把课堂搬到监狱、庭审现场,引导党员干部把“他人的教训”变成“心中的敬畏”……多措并举,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警示。

常态长效开展纪律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让党员干部搞清楚弄明白纪律是什么、行为边界在哪里,深刻体悟纪律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坚决防范“不会查到我”的侥幸、“温水煮青蛙”的麻痹、“就我说了算”的任性,这是纪律教育的应有之义。纪律教育入脑入心,党员干部就能进一步筑牢遵规守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心有所守、身有所循、行有所止。(李鹃)

原稿点击:抓住成长节点 紧盯重点对象-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