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消费补贴”失能老人,更需长流水的制度

民政部、财政部联手推出新策:7月起试点向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这笔钱,像电子钥匙,能打开居家、社区或机构养老服务的门,抵扣费用,自愿申领。目标是2025年底前推向全国。

这笔消费补贴,是注入失能老人家庭的“暖流”。它采用“补需方”思路,直接解决家庭护理的燃眉之急,更赋予老人选择服务的权利,让关怀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地方。暖流,值得点赞。

然而,暖流能否解长旱?试点政策如同“及时雨”,雨过天晴后,李大爷家的困境依旧:高昂的护理成本,仍是那座“移不走的大山”。子女在辞职照料与天价费用间的痛苦抉择,并未消失。政策善意若缺乏稳定预期,终究是递水难解久渴。 北京朝阳区的张大爷(72岁,帕金森中度失能)就是缩影——据报道,其子张强咬牙辞职照料,月耗家庭收入70%;补贴试点后,每月省下800元,但明年政策到期,张强苦笑:“喘息三个月,又得回原点,这座山,搬不动。” 短期的暖,捂不热长久的寒。 因此,消费补贴的价值,更在于它能否成为撬动长效养老保障的支点,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真正坚实、稳定的依靠。

构建可持续的保障体系,需要让“及时雨”化为“长流水”。眼前这份补贴,应视为撬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铺开的战略支点。我们亟须打通补贴与长护险的“任督二脉”,让前者探路,后者铺轨。 补贴打开了市场大门,长护险则要铺设通往稳定保障的轨道。青岛李淑芬老人(72岁,脑梗失能五年)的经历就是明证——据2023年报道,她通过当地长护险试点,每月获近2000元稳定补贴,专业护理上门服务6次。女儿王娟不再被迫辞职:“妈有人管,我还能上班,制度托住了这个家。” 制度的长流水,浇灭了“顾老还是顾工”的焦灼。

政策落地,尤需警惕“一刀切”。失能程度有深浅,城乡资源有鸿沟,家庭经济有分层。制度设计,贵在“量体裁衣”。 补贴标准如何科学分级?农村服务短板如何补齐?特困家庭倾斜如何精准?答案不在文件柜里,而在基层调研的脚印中,在老人床榻边的倾听里。甘肃陇南的王阿婆(78岁,独居失能)向民政部调研组哭诉:补贴券发到手,但十里无服务机构,“纸上的钱,变不成床边的饭”。反观上海徐汇,分级补贴精准匹配失能等级,低收入家庭获额外倾斜——政策的温度,不仅在于纸面金额,更在于对万千家庭独特困境的细致体察与回应。城乡的鸿沟,需用脚丈量;经济的分层,要用心熨平。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之责,既在孝亲的屋檐下,更在制度文明的广厦间。这份消费补贴的善意,值得珍视,但它不应是终点,而是构建中国养老保障新图景的起点。唯有将短期纾困与长效制度无缝衔接,让政策关怀如静水深流般恒久稳定,方能让每一位失能老人都能体面安享时光,让“老有所养”的承诺,真正扎根于坚实的大地。

关怀的温度,需要制度的恒温来守护。为失能者撑腰,方显文明高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文华)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