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长春非遗展馆正式开馆,六大版块讲述长春故事

豪放热烈的黄龙戏唱响关东大地的悲欢离合,巧夺天工的满族剪纸在方寸间描绘出黑土地的质朴与灵性,匠心独运的彭氏微刻则在刀锋游走间刻画出中华文化的精微与深邃……

7月5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长春非遗展馆正式开馆。五彩斑斓的非遗作品,生动精彩的技艺展示,让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36个非遗项目 讲述长春故事

长春非遗展馆汇集了来自长春市36个非遗项目共160余件展品,全面展示了长春非遗的发展成果和独特魅力。

展览共分六个版块,包括听见长春、寻味春城、杏林春暖、锦绣春光、方寸春秋、多彩春景。听见长春版块,让观众听见黄龙戏、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长春韵味;寻味春城版块,让观众通过鼎丰真、东发合等老字号美食,了解这座城市文化,爱上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杏林春暖版块,带观众认识传统中医,体验传承中医的神奇与精深;锦绣春光版块,为观众打造了传统东北民居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方寸春秋版块,带观众欣赏微刻、玉雕、木雕的匠心魅力;多彩春景版块,则用传承人精巧的心思和灵活巧手,剪出了片片黑土地上的春光。

现场非遗制作 丰富游客体验

长春非遗展馆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布展时精心设计多个点位,给观展者带来深度的观展体验。古街上,东发合、鼎丰真、榆树钱等长春老字号,让您尝到老长春味道;东北民居大炕、悠车、火盆、幔帐、炕柜等老物件,坐在暖炕上剪窗花的满族小妹妹,完美还原了老东北的民俗风情。

现场还分时段有非遗传承人演出和非遗项目现场体验,让游客在古老乐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非遗互动体验区人潮涌动,在省级非遗项目白氏面塑的展台前,众多市民跃跃欲试,在白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白春雨的悉心指导下,一团团彩色面团被巧妙揉捏、塑形,憨态可掬的小熊猫、栩栩如生的花卉纷纷呈现,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处女作”。市民张先生带着女儿体验后感慨道:“在博物馆里学制作面塑,仿佛与历史产生了奇妙的联结,亲自实践后才真切感受到这门手艺的精妙!”

“周末演·艺” 点燃观众热情

7月5日和6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策划的“匠心非遗 周末演·艺”展演在“长春非遗展馆”精彩上演,让市民沉浸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立体传承场景。

演出在悠扬的古筝声中拉开序幕,《渔舟唱晚》的旋律如潺潺流水,将观众带入宁静的湖畔晚景;《高山流水》则似巍峨高山,气势磅礴,引得观众沉浸其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琵琶演奏环节,《十面埋伏》的激昂节奏如战场厮杀,让观众的心也随之揪紧;而《女儿情》的柔情似水,又让大家沉浸在细腻的情感之中。琵琶与笛子合奏的《兰亭序》《青花瓷》,更是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现场掌声雷动。

奉调东北大鼓的精彩演绎,更是将演出推向最高潮,观众被那独特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深深吸引,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整场演出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活态传承 打造长春文旅新名片

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匠心非遗 周末演·艺’活动,是让城市非遗记忆从展柜走向生活的生动实践。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市民指尖与耳畔的活态基因。通过‘演’与‘艺’的立体化呈现,我们把古琴的雅韵、面塑的巧思、大鼓的豪情,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日常体验,真正实现了非遗技艺从‘被观看’到‘被传承’的活化跃迁。”

未来,长春非遗展馆将不断丰富业态,完善功能,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将展馆打造成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长春文旅新名片,使之成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标识。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德庆 实习生 闫宇培/文 王强/摄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