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双向奔赴”

巧家县:“以工代赈”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今年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大局,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机制,将其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助推其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激活群众增收“内生力”,打通乡村振兴“新赛道”。

走进炉房乡草莓种植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与工人吆喝声交织成劳作乐章。打深水井的工人操作设备钻探,分拣集散中心钢架结构初具规模,产业道路上压路机穿梭……这个总投资1029万元的项目,既是炉房乡草莓产业升级的“引擎”,也是巧家县“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强劲活力。

炉房乡草莓项目自2025年4月开工,虽受雨水天气影响,仍高效推进,完成了90%的工程量,预计8月底完工,9月投入使用。项目涵盖2座共400立方米草莓冷库、1200平方米分拣集散中心、2000亩钢架大棚主体、15000米灌溉主管等8项内容,建成后将为4000亩草莓种植提供全产业链支撑。

在“以工代赈”模式推动下,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纳217名当地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257.31万元,占项目资金的25%。其中,112名重点人群获127.11万元收入,占劳务报酬总额的53.03%,包括102名脱贫户、5名“三类对象”、5名其他重点对象等,精准覆盖需帮扶群体。

在炉房社区石丫口片区草莓种植基地里,来自炉房乡底里村的村民李发金夫妇正在大棚里劳作,“我和媳妇在草莓基地务工快两年了,每月合计收入8000多元,还能照管家里老人和孩子,感觉还是很满意。”“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炉房乡的实践只是巧家县“以工代赈”工作的一个“点”。2025年,全县规划的38个“以工代赈”项目“多点开花”,总投资6.72亿元,涵盖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水电移民后扶等领域,涉及道路硬化、安全饮水、产业配套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建设内容。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批复“以工代赈”项目28个,总投资4.13亿元,开工率100%。项目累计吸纳当地群众务工3309人,其中重点人群1993人,占比60.22%,发放劳务报酬1849.58万元,让“在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为确保“以工代赈”不走过场,巧家县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创新“招投标+劳务队”模式,在各村(社区)组建道路、建筑、水电等专业劳务队,让本地劳动力“有组织、能参与”;将“重点人群务工占比不低于50%、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25.15%”作为刚性约束写入每份项目合同;推行县直部门每周调度、分管领导每半月调度机制,县“两办”督查室、县纪委监委等部门每月深入一线督查,确保项目进度不拖延、资金监管不缺位。

巧家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工代赈”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就业岗位”,更在于为乡村振兴埋下“长效伏笔”。如炉房乡草莓项目,建成后不仅解决草莓保鲜、运输难题,还将衍生出冷库管理、分拣包装等30多个固定岗位,优先聘用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务工群众,实现“建设岗位”向“产业岗位”转化。

在全县层面,“以工代赈”项目注重“短期增收”与“长远发展”结合。水电移民后扶项目中,移民群众参与安置区道路、供水工程建设,既获得收入,又熟悉新家园基础设施;和美乡村示范创建项目里,村民修建文化广场、改造人居环境时,同步提升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据悉,全县“以工代赈”项目中,超60%的建设内容直接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或人居环境改善,为后续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从炉房乡草莓基地到全县各地建设现场,巧家县以“以工代赈”项目为“点”,串联起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面”。这些项目如播撒在乌蒙大地上的种子,正以“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受益一方”的实效,让更多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发展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日推荐

来源/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顺富 李仁念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