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围、组合出拳,《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内外贸一体化新局

国际经贸风云变幻,中山制造如何破浪前行?

面对中美关税政策调整与全球供应链波动,这座外贸依存度近70%的城市正以“多线突围”之姿作答——抢订单、拓市场、转内销、强韧性。从港口货轮的加速装卸到生产车间的昼夜赶工,从跨境电商的全球触达到直播电商的国内试水,中山企业以灵活策略和转型魄力,在变局中探索新机。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中山外贸企业的突围实践与内外贸协同路径,看“外贸大市”如何闯出新路!

深读|多线作战,中山外贸企业求解外贸变局

“交货期提前两个月,2000单亚马逊搅拌机加快赶一赶!4月定的3000件电热水壶,也还要30天出货。”中美双方调整关税政策落地首日,中山市博雅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博雅电器”)便接到亚马逊客户的加急订单。这家位于中山东凤、产品远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小家电企业,美国客户占比约15%,关税政策调整犹如“催化剂”,迅速激活了海外市场的订单活力。

面对国际变局,中山制造多线突围:有的抢抓机遇,承接大量恢复订单;有的深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借跨境电商触达全球;有的抢抓国内机遇,积极推进外贸转内销。从淡季赶工到技术破局,从供应链创新到内外贸并进,中山外贸企业正以灵活策略与转型突围,在政策“窗口期”谋求新路。

深读|中山,一个制造大市的外贸突围战

珠江横门水道旁,中山市中山港货运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岸边泊位停满了装卸货的货船。吊机来回摆动,将集装箱从岸上运送至船上。4月以来,中山港码头高速运转。据码头统计,1-4月中山各外贸码头进出口集装箱16.87万标箱,同比增长9.4%。

增长数据的背后,是一段波折的曲线。差不多一个月前,受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影响,暂缓发货的集装箱逐渐在中山港积压起来。而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后,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抢着”发货,中山港发货量随之增加。

海运行情的波动是最近一个月中山外贸市场的缩影。外贸市场供销两端的“拉扯”,考验着这座制造业城市的产业链韧性。90天的关税“窗口期”可能并非终点,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依旧存在。过去一个多月,中山这座外贸依存度近70%的“外贸之城”,正在探索突围路径。

深读|迈向内外贸一体化,中山企业还需跨过几道关

“4月份第一场直播试水,卖了148万元!”中山南耀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良难掩兴奋。今年以来,他奔波于南头、东凤等镇街,为外贸小家电企业搭建直播团队,严选产品、培训主播、策划营销,帮助库存积压的企业打开内销渠道。

从“出口转内销”到“内外贸一体化”,中山制造面临更深层挑战:生产线如何适配国内外标准差异?国内品牌如何从零培育?一家灯具企业负责人坦言:“外销订单要求‘高性价比’,内销市场却看中‘品牌溢价’,转型需重塑全链条逻辑。”在90天政策“窗口期”内,中山企业正加速技术升级与市场适配,探索“内外兼修”的长远之道。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撰文:林雨萱 曾艳春 何伟楠 雷海泉 杨慧荣 廖瀚 伍杰

摄影:叶志文 卢子衡 叶紫潇

整理:林雨萱

【作者】 林雨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