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包国华早早地来到锡林郭勒盟中心血站门口,在上班之前,他要完成本月的首次献血。“我伸出一次手臂,就能救助几个人,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包国华边说边伸出手臂,准备开始献血。
“伸一次手臂就可以救人”是包国华常挂在嘴边的话,采访过程中,他先后三次伸出手臂,向记者展示献血的全过程,讲述了自己献血故事,言语间充满了自豪与坚定。
初次献血的触动
1970年,包国华出生在通辽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当过工人,也曾服役于部队。正是在四年的军旅生涯中,包国华开始了他的献血之路。“第一次献血是在新兵连时期,当时医院急需血液。我们连队被召集去献血,经过筛选后,只剩我和另一名战友。最终,只有我献了血,成功救助了患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包国华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伸出手臂说道,“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献血是一件好事,是伸出手臂就能够救人命的好事。”
第一次献血的经历,对包国华来说意义非凡。他意识到,自己的小小行动竟然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从那一刻起,包国华便下定决心,要将献血这项公益事业坚持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
1994年,包国华退役后来到锡林浩特市,进入税务系统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奋努力,生活中乐于助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每个月包国华都会定期两次来到血站献血,这条从工作单位到血站的“往返行程”,他已经走了几十个春秋。
迄今为止,包国华已经完成了第79次献血,自2008年首次记录献血以来,累计献血量达到30900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也是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获得者。
第一张献血证
2008年,一次寻常的献血后,包国华拿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张献血证。接过医护人员手中的献血证时,他内心涌现出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深刻体会到自己每一滴血液所承载的温暖与力量。包国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再次伸出手臂,满怀激情地说:“拿到献血证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因我的血液而重燃希望的生命,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
对于包国华来说,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仅代表了他奉献爱心的证明,更是他人生旅途中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包国华十年如一日坚持献血的行为也感染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献血的行列中来。
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与奉献
2019年,一起事故的发生导致血站血源紧缺,在包国华的带动下,锡林郭勒草原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迅速成立,他们连续48小时为血站提供志愿服务,为血站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不仅动员了当地志愿者、家人和同事参与献血,而且社会上的热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当时,无论采血车停靠在何处,都可见到人们排队等候献血的感人场面。”尽管多年过去,提及此事,包国华依然热泪盈眶。
目前,包国华带领的锡林郭勒草原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吸引了200多名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超过50次的志愿服务活动。
每次收到血站发来的短信,得知自己的血液成功用于挽救生命时,包国华的内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成就感。“我也没有其他技能,伸出自己的手臂并不难,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别人,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退役军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包国华一边说着,第三次向记者伸出了手臂,此刻,手臂成为这位献血英雄的特殊武器。
每一次献血,都是包国华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每一次勇敢地伸出手臂,都彰显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与退役军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包国华的献血故事,宛若一束灯塔之光,指引着无数人前进的方向,同时展现了人性中最宝贵、最温暖的一面。
记者:乌日汗 实习记者:乌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