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7月19日-20日,由四川省苏轼研究会、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等协办的“苏轼与惠州”——第 27 届苏轼学术会在惠州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20个省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76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苏轼与惠州” 的主题,从地域文化、思想情感、文学成就、惠民功业、交游交往、文献传播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并开展文化考察,考证惠州东坡行迹,探索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共推苏轼研究迈向新台阶。
据悉,本届学术会是继1984年第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后,第二次在惠州举办的全国性苏轼研究学术盛会,共遴选了114篇论文参会。
会上,《惠州学院学报》编审、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提出,苏轼在贬谪南迁的历程中经历了深刻的人生思考,最终在惠州实现了精神升华,展现出顶天立地的文化品格与济世情怀。他以三个维度阐述了苏东坡的“天地精神”:扎根民间,体察疾苦;重构价值观,超越生死;务实为民,造福一方。
王启鹏特别举例说道,彼时,为让宫中美人吃到新鲜荔枝,统治者不顾百姓,千里迢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运输荔枝进京。面对统治者劳民伤财运送荔枝的奢靡之举,苏东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荔枝叹》,直指时弊,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苏东坡在惠州期间,不仅自我实现了提升,更是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些都是他‘天地精神’的体现。”
此外,他还通过《和陶咏三良》对比解读,揭示出苏东坡人生价值的新认识。“早年,苏东坡在凤翔参观秦穆公墓时,认为一百多人为秦穆公殉葬是忠贞的表现;但现在,他认为这样做,其生命价值就轻如鸿毛。苏东坡意识到,皇帝有好有坏,提出如果皇帝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死,臣子为他殉葬才是合理的;否则,就是白白送死,毫无意义。这在古代臣子当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是非常大胆的表现。”
文、视频|贺沁怡 孙子浩 刘巧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