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安县,有一位被果农亲切称为“果树赤脚医生”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池明。他见证了全县果业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历程,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这片土地,用专业知识和辛勤汗水书写着秦安果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1992年,徐池明从天水农业学校园艺专业毕业后,怀揣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毅然选择回到秦安,投身于果业管理工作。初入工作岗位,满怀热情的他很快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如何让一直以种粮为主的农民们抛下所有顾虑和不解去改种果树,无疑是一个难点问题。“种了几十年的地,突然让我们改种果树,这靠谱吗?”“万一赔本怎么办?”“果树要几年才结果,我们吃什么?”……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让原本信心满满的徐池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这些困惑和不解,徐池明意识到,要想说服村民接受新事物,必须先赢得他们的信任。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每户人家的想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耐心讲解果树栽培的重要性。他还召开村干部、组长和党员会议,宣传有关农业政策,为农户讲述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经过三个月的奔波努力,终于在莲花镇冯沟、仁义、桑川、莲花、上河等村,建设了我县第一个1650亩的千亩苹果园示范基地。
“建设苹果园示范基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果农科学开展果园管护,合理运用新技术,推动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这样,苹果产业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结果,真正成为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看着示范基地里幼小的果苗扎根泥土,徐池明既兴奋又忐忑。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坚持和付出。
随着国家绿色果品生产政策和苹果产业体系工作要求,从1998年到2022年,徐池明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手把手教农户种植,从选苗到栽种再到后期管护,每一步都为种植户悉心讲解详细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当第一个千亩苹果园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时,那些曾经持怀疑态度的人纷纷前来观摩,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欣喜。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大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模式,而是勇敢迈向新的领域。就这样,在徐池明的带领下,先后建成了王尹镇包全村、莲花镇冯沟村、叶堡乡镇牌楼村、陇城镇常营村绿色标准园基地2000亩,以及在王尹镇、魏店镇等果品生产重点乡镇完成中央、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果品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园8500亩……曾经单调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果树成林,果实累累,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秦安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看着果农们丰收时洋溢的笑容,徐池明忐忑的心终于在此刻落了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的职责就是为果农排忧解难。看到他们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产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本地“落地生根”,更需要着眼于长远,才能确保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秦安苹果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徐池明深知科技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引进省内外先进的果树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措施,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改良应用。他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在兴国镇蔡店村、杨坪村、西川镇宋峡村等地设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点,为全县果农准确防治果园病虫害提供信息243条;在刘坪镇何湾村、邓坪村、郭家镇寺嘴村等点悬挂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潜叶蛾,金纹细蛾等性诱剂27万个,糖醋液1500盆,缠绑幼虫袋18万条,果园覆黑膜或园艺地布1.5万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台;把学到的水果套袋、疏花疏果、喷施果型剂、果园种草、果品贮藏、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果品生产等先进技术,手把手、点对点地传授给果农。同时结合秦安果业大讲堂、钉钉网、秦安果业关注公众号等科技培训平台,针对果农的管理技术普遍落后的现状,他举办果树生产与管理技术培训班160余期,培训果农达15300人(次)以上,现场示范修剪果树4800多株,编写印发技术资料1900多份,解答疑难问题上千例……这一项项举措,使得全县果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优质果率达到70%以上,病虫果率保持在3%以下,优果率提高到75%以上,商品果率达到85%以上。
多年来,徐池明几乎每天都穿梭于不同村庄之间,为果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前我们种苹果全靠经验,产量低、质量也不好。后来徐老师来了,给我们讲授了很多新技术,比如修剪枝条、施肥浇水的方法,现在我们的苹果不仅个头大,而且口感也好,卖价也高了!”果农李大伯告诉记者。
如今苹果产业已经成为秦安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通过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保险+期货”等金融创新模式以及深化电商合作,秦安苹果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推动秦安县乡村振兴、文农旅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像徐池明这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希望之火,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
在助力县域经济开花结果、蓬勃发展的同时,徐池明的人生同样硕果累累,灿如夏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科技项目21项,发表论文19篇,多次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省市县级荣誉表彰。面对取得的荣誉和成就,他总是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