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7月6日电 题:“刀”耕不辍 福州古稀匠人传承软木画作者 叶秋云左手执软木薄片,右手握雕刻尖刀,年逾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国弦正专注雕刻荔枝树纹理。每天5时至9时,他都会在位于福州的工作室里创作,“这段时间精力最充沛,灵感也多”。6月21日,陈国弦在福州的
4月10日至4月14日,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风檐广场化身一座流动的文化长廊,“春生万象·文化解码”校园文化市集暨通海茶叙千期系列活动在此举办。本次校园文化市集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通过“可学、可玩、可尝”的沉浸式体验,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风檐广场上,非遗文化摊位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徐徐
7月15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名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的实践主体岳阳市君山茶场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岳阳市君山茶场有限公司为岳阳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君山岛景区内,拥有600多亩君山银针茶生产基地,1个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4月27日下午,黔南州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观摩暨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在龙里县火热开启。龙里县副县长秦秋云出席并致辞,黔南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林娜讲话并宣布活动开幕。来自各县(市)教育局的相关
我国的蓝印花布曾是民间最普遍的衣料和家饰面料,朴素的蓝白纹样是寻常百姓家最亲切的一抹记忆。在隔海相望的日本,传统型染工艺以相似的蓝白美学惊艳世界。这两种古老染色工艺,既有防染技艺的内核共鸣,又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出独特脉络。2009年的一场讲座,让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彼时在北京服装学院钻研日本型染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句俗语常被人用来强调熟练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今天,一技之长不仅成为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关系着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山区造高桥,以郭吉平为代表的桥梁建设者,克服山区峡谷桥梁建造环境复杂多变、大型设备和传统
大理市 “扎”成亿元产业 “绣”出幸福生活段树坤(左)指导工人进行扎染。记者 李丽 摄走进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56岁的白族妇女段丽兰正专注地在棉布上扎制纹样。“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扎染,没想到现在靠着这门老手艺在村里就能挣到钱。”段丽兰说。不远处,“90后”村民李建叶正热情地向游客
《福建日报》2025年5月27日08版核心提示最近,李子柒、赵丽颖的“明星效应”,让福州漆艺再次惊艳世人。福州因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为漆器重镇。清末,福州脱胎漆器被誉为“东方黑宝石”。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漆艺名家创新推出“弹艳法”“麸银法”等中国漆画常用表现手法,漆艺步入高等学府,漆画学科应运而生。乔十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9日讯 当非遗技艺邂逅传统节令美食时,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正在枣庄上演。当地匠心打造的花馍粽子,凭借其“可食用的艺术品”定位成功破圈。在"忆山亭"花馍工作室里,工人们正娴熟地包着粽子。手指翻飞间,一个个棱角分明、饱满诱人的粽子便整整齐齐地码满了案台,散发着淡淡的粽叶清香
来源:光明网 在中国,伞不只是生活中的必备器物,它是江南烟雨里的一首诗,是市井庙会中的一段情,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手艺织就的时光长卷。西湖绸伞、油纸伞、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竹一纸撑起烟雨江南从西子湖畔的丝雨轻盈到川南山镇的巨伞擎天再到婺源古村的纸伞如画一把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