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隋朝短短38年国祚,两任皇帝却有两个都城,前面说的隋开国皇帝杨坚命宇文恺修建了“大兴城”,虽然这个都城很大和气派,但是居住体验感不佳,原因据说是因为修建速度太快和偷工减料(像不像高周转的房企?),所以杨坚在大兴城只住了两年就搬走了。没错,搬走了,搬去了宇文恺为他修建的避暑行宫-位于岐州的仁寿宫。
等到杨广走上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之后,他也不想住在“大兴城”,索性就又让宇文恺给他修了洛阳城。不过这次不是高熲 (jiong)挂帅了,改杨素挂帅,具体干活的还是宇文恺这个建筑大师。公元605年,隋洛阳城建成,杨广将隋朝都城迁往洛阳,大兴城反为陪都。
位置: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并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故王城东、汉魏洛阳城西,营建东京。
在今洛阳老城区,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近于方形。
面积:隋洛阳城分为外城、皇城(太微城)、宫城(紫微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城垣全部以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洛阳城的平面呈方形,东城墙长7312米,南城墙长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138米,墙下有石板砌成的下水道。
布局:与之前的洛阳城不同,隋洛阳城跨洛水南北两岸,城内沿河建有四道桥梁,此外还引人伊、德、谷水等,用明渠相勾连,将宫殿区和市坊连通起来,形成了城内的水路网。隋洛阳的皇城、宫城设置于西北,宫城位于核心,其南为皇城,东西各建有隔城和夹城,北面为玄武城、曜仪城和圆壁城,东夹城之外还建有东城,东城之北为含嘉仓城,以上自成体系,和城市其他地方还有区隔。城东北和南城是居民和商业区,划分为坊市。隋洛阳内设有三市,在南城设有丰都市和大同市,城北设通远市。城内主干道是定鼎门内大街,宽百余米。
由宫城、皇城、郭城、含嘉仓城、和西苑组成。郭城以洛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洛河以南称洛南里坊区,洛河以北称洛北里坊区,为百官府第和百姓居住地。城内街道纵横,里坊毗邻。隋时期为便于管理,官府在都城内每500平方米规划一个居民区,称为里坊。里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内有十字街,四面坊墙居中开门。坊内十字街,宽约5-8米。各坊之间以街道相隔,每坊建有围墙,留有坊门,昼开夜关。文献记载,隋代126坊, 其中洛北30坊,洛南96坊;唐代103坊,其中洛北29坊,洛南74坊,已考古探测到的有64坊。
洛南里坊,著名私家园林有白居易的履道坊别园、牛僧儒的归仁园、裴度的集贤园、李德裕的平泉别墅等,百余个私家园林筑山取石,移景自然,花林繁茂,以水取胜,是当时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高峰。
城墙: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定鼎门墩台遗址
遗址复建的“土豪金”城墙
价值:自然环境与城市建筑的有机结合,是洛阳城的显着特色。与此相适应的区划分布和整体布局,使洛阳城迥别于长安城而具有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又一杰作。
隋唐洛阳城最大的特点是不对称。这主要由于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导致城市西部宽阔;同时由于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只能将广大的禁苑建在城西。这也便利了宫城与禁苑之间的交通。另外,宫城、皇城居于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坚固,内外砌砖,且宫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圆璧城与曜仪城,东有东城,南面又有洛河,便于防御,城市的防卫更加严密;坊里的设置更加规整;注意利用自然条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场的众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这些都使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上独具特色。
隋代洛阳城的宫城不居中违反了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都城布局传统,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隋朝洛阳洛水穿城而过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宫城和皇城所处城市位置上则又是延袭了北朝都城的旧规,因此隋洛阳城的规划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设的经验,是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