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国公是什么职位(什么功劳才能成为国公?)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国公这个称呼,比如齐国公、英国公、梁国公等等。然而,从清朝开始,国公的地位和称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朝的爵位不再包含国号,而是细分为镇国公和辅国公。那么,在清朝统治时期,公爵的地位究竟如何?他们又是如何获得这一尊贵的爵位的呢?实际上,清朝的公爵虽然不如以前的国公显赫,但却极为难以获得。



一、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演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在周朝取代商朝后,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其中包括爵位制度。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领袖,根据战功和血缘关系,周天子册封了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因此,出现了齐公、魏侯、秦伯等称号,这种情况持续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君主纷纷自称王。秦朝统一天下后,皇帝成为了最高统治者。从秦汉时期开始,皇帝、藩王、公爵、侯爵等爵位的模式逐渐形成。在东汉末期,曹操最初自封为魏公,经过一段时间才晋升为魏王。而权臣司马昭在临终前仍然是晋公。从这可见,在这个阶段,公爵的册封已经非常严格。至于王爵,几乎成为了传说中的存在,因此历史上的异姓王大多没有好下场。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逐渐发生变化。子爵和男爵开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爵位逐渐分为公侯伯三等。与此同时,王爵分化为亲王和郡王。亲王和郡王一般授予皇室成员,外臣极难获得王爵。公爵则授予那些战功显赫的名将,或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的高级文官。例如,明朝初期的李善长、冯胜和蓝玉等人都被册封为公爵。至于徐达、常遇春等人,在世时是公爵,去世后被追封为王爵。但从明朝中期开始,爵位的赏赐逐渐减少。公爵的爵位几乎没有再授予他人,仍然健在的几位国公成为了勋贵圈中的领袖。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曾将吴三桂封为蓟国公,但清朝则将其封为平西王,吴三桂明智地选择了后者。在清朝入关之前,每位国公都有专属的国号,如宋国公、越国公等。



二、清朝的公爵:无赏赐给汉人



清朝建立后,爵位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的爵位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亲王分为世袭和非世袭两种类型,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普通亲王隔一代就要降一级,这是清朝特有的规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清朝统治时期,什么人才能被册封为国公呢?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的公爵不再有国号作为点缀,国公也分为镇国公和辅国公。虽然清朝的国公地位不如之前的国公显赫,但仍然是最高级的爵位。因为除了皇室成员外,一般官员几乎不可能被册封为王爵。当然,福康安是个例外,由于其身世特殊。福康安去世后,被追封为勇嘉郡王。他的父亲傅恒是乾隆时期的重要官员,拥有一等忠勇公的爵位。至于乾隆晚期的宠臣和珅,被册封为一等忠襄公。清朝的爵位赏赐还有一个规定,即对汉人的限制。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咸丰皇帝曾表示:“谁能平定江南洪杨长毛,可以封王。”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由于他是汉人,最终只被册封为一等毅勇侯。至于左宗棠和李鸿章,也仅仅获得伯爵的爵位。

清朝统治时期,汉人没有获得公爵爵位的机会。与以前的各朝国公不同,清朝的国公通常都担任实际职务。例如,雍正时期的大将军年羹尧虽然是公爵,但同时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清朝灭亡后,无论是公爵还是皇室成员,都失去了昔日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