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小职业体验官”走进茶艺世界——看萌娃们探秘“茶艺六君子”

蝉鸣将晨光剪碎,透过玻璃窗洒落在木质茶桌上,映出细碎的光斑。位于旺角广场东侧的中粮茶庄内,平日喧闹的孩子们忽而安静,小小的鼻翼翕动着,贪婪捕捉着空气中弥漫的香气——那气息,带着雨后新叶般的澄澈干净,又裹挟着外婆晾晒的干货般温厚暖融,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今天,我们都是‘小小茶艺师’!”伴随着孩子们稚嫩清亮的同声宣告,邯郸晚报精心策划的“沉浸式实景职业体验营”的第二扇探索之门,便在这袅袅升腾的茶香氤氲里,徐徐、庄重地推开了……

耳畔的茶语:不只是知识,是文化的初叩门

“孩子们,你们平时在家都喝过什么茶呀?”高级茶艺师庄主笑意盈盈,用亲切随和的问询,轻松旋开了茶文化科普的奇妙旅程。

“绿茶!”一个清脆的声音率先响起。

“我爸爸在家天天喝红茶!”另一个小嗓门不甘示弱。

“冰红茶!”兴奋的童音带着雀跃。

这阵天真烂漫的“童言稚语”引得庄主忍俊不禁,她掩口轻笑:“冰红茶是饮料哦!”满室哄堂的笑声里,庄主顺势将孩子们引入时光隧道,娓娓道来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古老传说。

她绘声绘色地模仿着神农误食毒草后的焦灼痛苦,以及偶然嚼食茶叶后毒消困解的惊喜万分,孩子们听得屏息凝神。

正讲到关键处,8岁的淘淘突然挺直了腰板,小手高高举起提问道,“老师!那茶叶是长在树上的吗?”

顺着孩子们不断滋长的好奇心,庄主自然流畅地引入了茶的分类知识,“这些神奇的茶树就‘住’在高耸入云的山上,海拔足有一千多米呢!从高高的茶山下来,这些神奇的小树叶,经过不同的‘魔法’加工,就摇身一变,成了我们杯中千姿百态的茶啦!”

她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完全不发酵的,是绿茶,像西湖龙井、碧螺春,清清爽爽;完全发酵的呢,就是红茶,温暖醇厚;发酵程度介乎中间,是神奇的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就是它的代表,香气最是迷人;此外还有白茶,自然清雅;黄茶,温润平和;黑茶,醇厚绵长……它们啊,各有各的魅力呢!”

当庄主抛出问题:“刚才我们说到茶叶分为几个大类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答题,响亮又整齐的童音立刻划破茶室的宁静,课堂气氛瞬间升温。

而聊到茶叶的好处,孩子们的话匣子更是关不住。“老师,我知道!茶能清热解毒!”前排的小男孩抢着回答。

“我奶奶感冒咳嗽时,就爱泡热热的陈皮茶喝,她说可管用了!”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分享道。

“还有还有!我妈妈总说喝菊花茶能让眼睛亮亮的。”另一个孩子补充着。

庄主微笑着频频点头,将孩子们的发现温柔地串联起来:“没错,你们说的都对!茶叶可藏着大自然馈赠的无数宝贝呢!它能帮助我们提神醒脑,赶走瞌睡虫;能保护我们的小牙齿和亮眼睛;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年轻的活力;更重要的,它还有一定的防病保健作用,是我们健康的好朋友。”

孩子们听得入神,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小叶子。

眸中的茶舞:不只是动作,是专注的初养成

茶文化悄然浸润童心,孩子们适时被引至早已布置妥当的茶席前。培训老师黄毓含笑而立,指着席上整齐摆放的精致器具:“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泡茶路上的‘好帮手’,它们有个响亮的名字——‘茶艺六君子’!”

“哇!这个像我家的小勺子!”淘淘眼尖,手指迫不及待地指向其中一件。

黄毓拿起那件名为“茶则”的器具,解释道,“没错,这个小勺子就是负责把茶叶从罐子里请出来。”她示范着用茶则取茶的动作,轻柔而优雅。

“那这个尖尖的小家伙,你们猜猜它是干什么的?”眼看无人回应,老师随即拿起一把紫砂壶,用茶针对准壶嘴轻轻捅了捅,“它真正的身份是‘疏通小卫士’,当茶叶调皮地堵住了壶嘴,水流不畅时,就需要它帮我们打通道路啦。”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不知不觉间,“茶艺六君子”逐一相识,面对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小脸,黄毓开始讲授泡茶礼仪。

她捧起茶杯,身体微前倾:“奉茶时要稳稳托杯底,轻声说‘请喝茶’。”孩子们立刻绷着小脸,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坐姿也要端正笔直哦。”话音未落,原本歪扭的小身影“唰”地挺直腰背,茶室平添几分庄重。

“礼仪学得真棒!现在,化身小茶艺师吧!”黄毓首先示范温杯洁具。她执壶,将滚水缓缓注入空杯:“这叫‘温杯’,给杯子‘洗温暖澡’,洗尘升温,让茶叶更好地释放香气。”

一个握不稳小水壶的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水流如丝注入杯中。

而随后的“投茶”环节,更是状况不断,有的孩子小手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茶叶便簌簌飘落在茶盘上,铺了一层“小绿毯”;有的孩子则过于“豪爽”,把茶则深深探入茶罐,一下子舀了满满一勺。

老师见状,并不责备,而是笑着引导:“茶叶呀,就像我们吃饭,适量最好,太多了,茶汤会太浓太苦哦。”孩子们立刻领悟,学着把多余的茶叶小心翼翼地倒回罐中。

最考验耐心与手稳的“注水”环节开始了。小姑娘使劲踮起脚尖,努力把胳膊举高,可那水流却歪歪扭扭,不时溅落在杯沿上,她的小脸急得微微泛红,却毫不气馁。

于是,这小小的一方茶席,便成了无声的课堂。孩子们在茶叶的沉浮、水流的缓急、茶汤的聚散之间,体味着一种超越技艺的沉静。

唇齿的茶味:不只是味道,是感知的初绽放

待茶叶在温热的壶水中充分浸润、缓缓舒展片刻,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出汤”时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小小的茶壶嘴上,屏息凝神。当第一缕清澈的琥珀色茶汤,流入晶莹剔透的“公道杯”时,原本还有些细碎声响的茶室,骤然安静下来。

“现在,我们就要进入最期待的环节——品茶啦。”黄毓端起自己刚刚冲泡好的茉莉花茶,温声引导,“品茶,可不仅仅是喝。我们要先欣赏茶汤的颜色,然后再闻香味,最后小口尝——记住,茶是慢慢品的,像听故事一样不能急着翻页。”

于是,“品”的环节,便成了感官的狂欢。

孩子们把鼻子凑近茶杯,深吸一口气,猛地抬起头:“有点像花香,淡淡的。”再小口抿了抿茶。“哇,有点苦!”淘淘皱起眉头,却又忍不住再抿一口,“咦,苦完有点甜!”

诺诺则慢慢把茶水咽下去,小眉头舒展开:“这个不苦,像甜甜的水,还有点香。”她把杯子举起来,又细细闻了闻茶香。

与此同时,一旁的“泡奶茶”体验区里,茶香、奶香、糖香,三种香气在小小的茶室中奇妙地相遇、缠绕、融合。只见孩子们围坐在小小的炭炉边,紧紧盯着那只咕嘟作响的陶壶。

“原来泡茶不是随便倒倒水。”当五岁的夏天看着泡出的第一杯茶时,她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此刻,她的小脸上没有了平时的急躁,只剩下专注的神情,像刚被茶汤浸润过的茶具,透着温润的光。

时光匆匆而过,当“小小茶艺师”的体验结束,留在童心里的,不单单是“怎么泡出一杯好茶”的步骤,

那小心翼翼倒回的茶叶,是学会的克制;那踮起脚尖稳住的水流,是磨砺的耐心;那屏息凝神的等待,是凝聚的专注。

茶香氤氲中,当指尖触到茶具的温润,耳畔听到茶礼的轻柔,唇齿尝到回甘的奇妙——不知不觉间,一颗关于“雅”与“礼”的种子,已在童心中悄然种下。

就像那杯慢慢泡开的茶,初尝或许平淡,回味却满是清香——这大概就是童年与职业体验碰撞出的最美火花:不是让孩子立刻成为谁,而是让他们在体验中,悄悄长出感知世界的温柔触角。

本报记者 薛雅兰/文 邱勇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