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日报·南阳关隘文化探访”走进淅川——“朝秦暮楚”荆紫关 移民精神看鱼关丨人文

荆紫关老街

5月的丹江两岸,荆花烂漫,清风徐来。5月17日、18日,“牵手日报·南阳关隘文化探访”活动走进淅川,在荆紫关镇、盛湾镇探访座谈,全市30余位作家、文化学者、媒体人,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深入挖掘南阳关隘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为正在创作的当代话剧《南阳关》积累素材。本次活动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南阳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以作家“艺”起来,为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荆紫关探访:“一脚踏三省”的千年回响

5月17日下午,探访首站来到素有“豫之屏障”之称的千年古镇荆紫关。三省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令每一位到访者惊叹——这里“脊倚群山,面临丹江”,南接“鄂之门户”湖北郧县,北连“秦之咽喉”陕西商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融之地。探访团一行在解说员的指引下,沿着青石板路徐徐前行,徜徉在明清古街,仿佛回到了那个“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的商贸鼎盛时代。

“朝秦暮楚”这一成语正源于荆紫关的历史变迁。作家们了解到,当地人认为成语非贬义,而是生动诠释荆紫关“早上从秦国出发,晚上就到了楚国”的地理之近,或是“早上被秦国占领,晚上又被楚国夺回”的战争之频繁。

探访团一行重点考察了荆紫关的古建筑群:从古关门入全长2.5公里的“明清一条街”,街上700余间清代商铺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门面房、昼抽夜闭的木板门,以及保存完好的平浪宫、禹王宫、山陕会馆等建筑,无不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古石桥、古码头、梳洗楼、荆紫关高中永安城遗址……朋家一一寻迹探访。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脚踏三省”界碑,一块三棱石划分豫、鄂、陕三省辖地。据同行的淅川诗人吴浩雨介绍,古镇正依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清一条街”和“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三省货物集散地、旅游胜地和传统手工制品加工中心”。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让这座千年雄关焕发新生,成为淅川文旅的一张名片。一众嘉宾纷纷打卡留影纪念。


鱼关座谈:关隘文化的当代诠释与移民精神

移民丰碑

探访团第二站来到盛湾镇鱼关村,这里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也是淅川移民精神的象征之地。鱼关座谈会5月18日上午举行,著名作家廖华歌、殷德杰,著名剧作家李古娥,作家王建新、鲁钊,南阳大剧院总经理刘红军,以及淅川楚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等3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淅川关隘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廖华歌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她连续8年关注南水北调移民的历程,特别强调鱼关村作为“移民精神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她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学艺术作品‘根深才能叶茂’,唯有坚守传统文化的根脉,再吸收现代艺术营养,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让民族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与世界对话。柳亚刀总监制的新编话剧《南阳关》,将通过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实现从‘民族的’到‘世界的’新跨越。”

殷德杰、鲁钊、唐新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淅川关隘文化的演变脉络。淅川作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早在东周时期就是战略要冲,出土的青铜器为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而荆紫关从战国“荆子口”到明清商贸重镇,再到近代“鸡鸣三省”之地,其文化交汇点的本质始终未变。

淅川籍作家王建新讲了老关口的活色生香,他说看了荆紫关,又到了鱼关,感受到淅川关隘文化融合军事、航运、商贸与多元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砖石建筑,更在于“活态”的历史记忆。如今,荆紫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通过考古研究、文旅融合等方式延续生命力。

与会嘉宾以多元视角热烈碰撞出思想火花,对淅川关隘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言献策,一致认为淅川关隘文化体现在荆紫关这样的军事商贸要塞,也蕴含在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中。淅川楚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纷纷表示,淅川关隘文化的研究宣传应当突破传统军事地理范畴,与移民精神、生态保护等当代议题结合,融入更多艺术表达和文化符号,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南阳关》新编: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本次关隘文化探访活动缘起南阳正在筹备的《南阳关》新编话剧,这一艺术项目由聚橙集团出品,计划首演后在全国及海外巡演。据南阳大剧院总经理刘红军介绍,该剧将由法国戏剧大师丹尼尔·梅斯吉什执导,力图以“当代舞台美学重构史诗”,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表演艺术的碰撞中探索文化创新路径。

《南阳关》原是中国多地戏曲的经典剧目,讲述隋末唐初名将伍云召及其子伍登的悲壮故事。“新编版本将保留‘复仇与救赎’的核心命题,通过法国导演擅长的荒诞叙事和存在主义解读,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哲学维度。”新编话剧《南阳关》监制渔客说,“瓶子是法国当代的,酒是中国传统的。”

《南阳关》剧本医生李古娥介绍,剧组将于2025年7月抵达南阳,观看豫剧《南阳关》等传统戏曲,体验中国文化气质。本次淅川之行收集的关隘文化素材,将为剧本注入更多地域历史元素,使伍云召镇守的“南阳关”不仅是一个戏剧场景,更成为承载中原军事文化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恰逢淅川将《楚居丹淅》《英雄渠》两部历史剧搬上舞台,显示了淅川在文旅融合上的有益探索。

当探访团一行站在丹江之畔,看一泓清水北上,他们或许会想起荆紫关古码头曾经的百舸争流,想起鱼关移民离别故土时的回望——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象,共同构成了南阳关隘文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谱系,等待着被书写、被铭记。

在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牵手日报”等活动将聚合文化力量,为城市发展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全媒体记者 杨柳 杨萌 文/图)

今日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