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烽火家书叩响少年心扉,这堂初中思政课让红色血脉永续传承|集思广益

Transparency

秋季新学期开学在即,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以差异化教学设计诠释同一主题,生动展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也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提供了鲜活范本。

在初中课例展示环节,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研训员秦滢上台,带来了一堂题为《从抗战烽火中看共产党的作用》的思政课。秦滢以抗战烈士赵一曼的一封家书为引展开课堂,点燃了在场少年的志气与热血,也开启了一份跨越时代、传承红色精神的青春答卷。

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研训员秦滢

一封家书,叩响青少年担当之志

“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由东北抗联女战士赵一曼在赴刑场途中写就的绝笔家书,为初中生还原了烽火岁月中一位革命母亲最后的嘱托。通过这个贴近青少年情感的真实故事,该课堂自然而然地打开了思政教育的大门。秦滢带领学生思考:赵一曼为何能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坚定地选择“为国牺牲”?

“支撑她的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念!”在故事引入之后,秦滢依托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抗战案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它不仅是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的先锋,更是团结全民力量的核心,也是民族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与传承者。

此外,秦滢还分享了包括深中通道青年突击队、“最美奋斗者”黄文秀在内的多位当代青年的奋斗故事,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从赵一曼到今天的中国奋斗者,变的是一代代奋斗者的面孔,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这节课希望借助先烈的事迹,激发孩子们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热爱。”秦滢表示,相较于其他学段,初中思政课更注重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比起简单堆砌史实或空讲道理,初中生更易接受以故事为载体进行叙述——可以是老师讲述,也可以借助AI技术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秦滢的课堂还借助AI通话技术,将赵一曼“请”到现场,以“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与“赵一曼”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需要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否意味着新一代青少年可以就此‘躺平’?”在对话中,“赵一曼”告诉学生,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每一个人手中,将个人选择融入时代洪流,就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青春脚步紧跟党的旗帜,必将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点评:初中思政课堂应“立足史实、强化认同”

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石晓芸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肯定。她表示,秦滢的课堂以扎实的史实为基础,教学设计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与使命。并树立身边的榜样。“课堂最后将主题落于‘少年担当’,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正触发学生思考自己应做什么、能做什么,点燃了他们的责任意识。AI技术的融入,也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共鸣度。”

石晓芸也同时提出了建议:一是在“精神传承”这一核心环节,可考虑和前面的教学设计一样,让学生基于史实归纳自主总结或讨论推进,而非教师直接宣读,更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二是时代使命的转折有待更清晰的阐释,如着眼赵一曼的时代任务与当下青少年的责任有何异同,将更利于学生理解。

“如果说小学阶段侧重‘故事浸润、情感启蒙’,那么初中阶段则应‘立足史实、强化认同’,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思政教育的平衡点。”石晓芸对初中思政课堂的教学要点进行了总结,“初中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政教学应当与小学阶段有所差异,开始注重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同过渡。”

总策划|林如敏

策划|龚丹枫 卫轶

统筹|何宁

采写|郭子扬

图、视频拍摄、剪辑|郭子扬 实习生 范乐雯

包装|范英兰

海报|谭颖琳

出品|羊城晚报社教育健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