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9月3日,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随之胜利结束。在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53岁的温州民间“红色收藏家”汤金仓,以其珍藏的2000余件抗战实物,在永嘉县举办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展览,带领参观者重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重温民族记忆,传承不屈精神。
历史的见证:2000余件藏品讲述抗战史诗
步入位于永嘉县东城街道方弯巷15号5楼的展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发报机、钢盔、地雷、炮弹、地图、报纸……2000余件实物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在“侵华罪证”展区,日军细菌战使用的防毒面具、头盔及相关文献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请看这张1942年5月28日出版的日本新闻报。”汤金仓指着一张泛黄的报纸,神情凝重地说:“上面刊登的所谓‘征战成果’图,清晰标记着温州于当年6月11日被侵占的历史事实。这些都是日军罪行的铁证。”
“全民抗战”展区则展现了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民众自制的石雷、铁雷,妇女抗战时穿的布鞋,记录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报纸,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而在“胜利欢歌”展区,毛主席徽章熠熠生辉,报道抗战胜利的报刊书籍传递着胜利的喜悦和和平的珍贵。
这些展品中尤其令汤金仓珍视的是与温州有关的红色记忆。他指着1939年11月2日的《新闻报》说:“这份报纸刊登了‘封锁瓯江口’的重要消息,是温州抗战历史的珍贵见证。”22年前,他怀着对家乡历史的热爱和对红色文化的执着,从台州一位藏友手中诚意求购了这份报纸。从那以后,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昨天那位朋友听说我办展,表示要特意过来参观。”
从兴趣到使命:二十年痴心收藏不忘初心
汤金仓出生于永嘉县碧莲镇小巨村,早年从事过服装生意、汽车驾驶、教练等多个行业。走南闯北工作之余,他也零碎收藏一些邮票和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藏友,听说了很多关于红色藏品的故事,就此对红色收藏领域萌发兴趣。他渐渐意识到,红色藏品不仅仅是珍贵的物品,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
2002年,汤金仓从收集红色纪念章开始,正式踏上了红色收藏之路。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只要有红色藏品的线索,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探寻。他的藏品也从最初的像章、徽章,逐步扩展到红色报纸、海报、票证、抗战史料等,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汤金仓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他也招来了家人的不解和反对,但汤金仓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从未动摇过。“身边很少有人理解我的选择,可我坚信这些藏品的历史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能被遗忘。”如今,汤金仓已收藏3万余件珍贵藏品,其中红色抗战藏品达1万余件。凭借着对红色收藏的热爱和执着,他成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会员、浙江省收藏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在收藏过程中,汤金仓也经历过痛心的教训。十多年前,他费尽心思收藏了一套1945年8月《新华日报》报道日军投降全过程的全套报纸。但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保管知识,报纸因保管不善遭虫蛀,而不得不被处理。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藏品保护的重要性。就此,他四处请教专业人士,学习藏品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汤金仓专门腾出家里两个房间作为藏品仓库,严格控制温湿度,使用专业防虫措施,接触藏品时必戴手套,确保每一件藏品都能得到妥善保护,用自己的细心和耐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分享历史:让红色记忆照亮人心
“我搞收藏的目的不是‘藏’,而是为了分享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汤金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他在家乡举办了多场红色展览。2015年,在永嘉小巨村文化礼堂举办的“九一八”事变84周年纪念展,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建党100周年之际,他在永嘉瓯北举办了大型红色展览;抗战胜利70周年时,他还与各地红色收藏家在台州联合举办了“红色记忆——激励爱国”红色藏品展。
每次展览,从展品遴选、包装运输,到陈列布置、讲解导览,汤金仓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尽管展品在搬运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损伤,但他仍然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每当听到现场观众感慨:“实物带来的震撼是书本无法替代的,通过这些珍贵的实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汤金仓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
汤金仓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一个固定的、宽敞的展馆,系统地展示所有藏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那些血与火的故事继续照亮人们的心灵,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记者赵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