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何选财站在自家果园前,望着挂满枝头的桃子,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现在的生活环境好,每年桃子收入都有几千块钱,何书记来了以后,海河村真的大变样。”这份沉甸甸的赞誉背后,凝聚着驻村第一书记何应普四年如一日的汗水与心血。2021年5月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未曾想到,自己会与海河村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今年荣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
四年前,怀揣着服务乡村振兴的热忱,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在海河村这片绿意盎然、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何应普开启了驻村工作生涯,成为海河村振兴发展中的一块小小基石。
桃子,是海河村主导产业。“这个产业历史长了,听村里老一辈说,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从成片种植桃子了。”走在海河村杨家山组产业路上,何应普向记者介绍起村里桃产业发展历史。
“何书记,又来山上看桃子!”一旁村民骑着摩托车拉着桃子,向着何应普打着招呼。
“现在路修好了,大家骑车要慢点。”
沿着产业路前行,成片的桃树随风摇曳。面对全村5000亩桃林,何应普的眼光并未停留在当下,一方面大力推进桃产业提质改造,还大力争取加工厂项目,以长远之策注册“桃满山”商标,成立村级企业,酝酿桃酒产业。
“5000亩桃林本是优势资源,但以前常常面临销售难、价格不稳、附加值低的困境。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为桃子产业‘开药方’。”何应普说,接红桃成熟后不易储存难题,城北街道办与海河村负责人四处考察调研,将鲜桃送至贵阳的果酿代加工厂加工成果酒销售,为接红桃产业找出一条以果酿酒的新路子。
“4月14日,我们酒开始售卖,半个多月时间,销售额就有3万多元。”海河村党支部书记林必菊在一旁补充。“收购桃子就有47吨,涉及农户380余户。”
桃产业发展找到了门路,同时,为了盘活75亩闲置土地,何应普和同村“两委”还引进公司发展中草药种植,村里22户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
驻村期间,何应普与村干部走访村里的老人,收集相关资料和农户家中珍藏的历史物件,让红色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并在公安部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帮扶下,在2023年6月建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展示中心。
这个红色地标累计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超35万元,沉睡的历史资源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在何应普心中,乡村振兴的温度同样重要。他为44名未成年人争取关爱,为16户脱贫户落实公益性岗位,为5户监测户定制帮扶方案。争取1630万元项目资金,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硬化了,新增了6条产业路;海河村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拔地而起;114户村民家化粪池完成改造;67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晚;休闲健身器材安装到位……村民何选财“大变样”的评价,正是这些点滴改变汇聚成的真实幸福感。
手捧“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奖誉,何应普深感责任在肩:“这份荣誉属于并肩作战的整个村支两委。乡村振兴事业艰巨而伟大。”站在新起点,他誓言初心不改:“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与村民并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全部力量,让海河村产业更兴旺、生态更美丽、村民更富裕。”
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公园展示中心在村口耸立,山间的千亩桃林硕果累累,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海河村的蜕变证明,当领路人的脚步踏实在泥土中,这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