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5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躬身阡陌,只为建设美丽中国

今年,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王娟惠在乡村工作的第17个年头。在村里,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田长。她说:“我们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把耕地保护好。”

把耕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纳入网格化监管,建立巡查员队伍,引入卫星影像等空中监测手段……在王娟惠的带领下,东安村的耕地红线被牢牢守住。如今的东安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但这,谈何容易!2024年夏天,在巡查中,村委会发现有一片耕地被违规占用建设停车场。“当我们提出整改要求时,对方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谁还靠种地来赚钱’。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在有些人眼里,土地就是换取利益的工具,但是在我们心中,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必须是良田!”王娟惠说。

为此,她带领队伍坚持推进整改,晚上一起做工作,白天就在现场轮班值守、紧盯进程。通过不懈努力,这片耕地最终得以恢复,如今还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在,那里已经是麦浪翻滚。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我深刻理解了‘饭碗田’三个字的分量,也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王娟惠在见面会现场动情地说。

这份责任感,同样体现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身上。近10年来,她和同事们发起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乡村调查,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足迹遍布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

她向记者讲起调研中的一个故事:在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双祥村,规划师团队发现这里有喝阿婆茶、唱田山歌的传统民俗。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个地方,陈琳和同事们不仅做好“画图”规划,还开展招商宣传,改造闲置空间。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了乡村图书馆、咖啡吧,还成为中国帆板大师赛的举办地。

“村子美了,年轻人多了,老人笑了,我们的心越来越踏实了。”陈琳介绍,2024年,他们编制完成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和传承规划,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划定148个风貌单元,保护196个风貌特色村落,汇集各方力量,围绕美丽乡村画卷共同行动了起来。

不畏艰险,坚守自然资源一线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讲述了自己的找矿故事。“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守,他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如今,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他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地质工作者经常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长期坚守一线。在他看来,这需要“信仰的力量” 来支撑。“地质人的铁锤,敲响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国家重托。从地质队建队起,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一代代队员常年坚守野外,目的就是为国家多找矿。我们不恋闹市钻山沟,就是为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与地质工作者类似,极地工作者时常与风雪为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赵炎平曾先后担任“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的船长,到目前为止,一共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

“提到南极科考,大家都觉得很有趣,但这项工作其实非常艰苦,有时甚至充满了危险。”在赵炎平的“极地故事”中,漫长的极地考察路途,他们既要应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我们这份工作不仅能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人员运输和科考站建设提供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这些让我们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赵炎平说。

常年坚守在自然资源一线的,还有每日行走在山林间的生态护林员们。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的李玉花正是其中的代表。“我的家乡就在独龙江边,自然资源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90%。”李玉花告诉记者,2016年,她成为生态护林员后,便一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巡山是困难的工作,遇到下雨天,山路极滑,摔跤是常有的事;夏天林子又闷又热,蚊子咬上一口立马起包肿痛”。

但她认为,这一切都很值得。“不仅林子平平安安,我们还发展林下产业,种植草果、灵芝,养殖独龙牛等增加收入。现在,不仅村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且我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所自豪的。我会一直坚持这个职业,一直坚持下去。”李玉花说。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