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启动“AI点亮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战略,助力832个国家脱贫县讲好自身发展故事,探索“科技赋能教育、教育服务乡村”的创新路径,5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点点同行,乡乡同兴——AI点亮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启动仪式,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作为项目“公益大使”出席活动。仪式上,北师大联合科技企业推出了名为“点点名片”的AI科技产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党的二十大代表陈云珍(中)给张雨霏送上亲手做的羌绣。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AI名片”助力赋能乡村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表示,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加速教育形态的创新重塑,这也为新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多方式和机遇。长期以来,北师大积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投身“优师计划”,为乡村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有力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本次公益行动的开展,正是我们持续推动教育资源赋能基层、赋能乡村的又一次创新实践。”王守军说道。

面对公益大使这一新身份,张雨霏表示,乡村振兴是场耐力跑,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和公益的初心,共同点亮祖国各地更多的美丽乡村。“AI名片就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它能让藏在乡村的宝藏被世界看见,把青山绿水连接到更大的舞台。”张雨霏说道。

据介绍,首批参与行动的脱贫县农特产品、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等,均被嵌入“AI名片”中,用户只需查看文字、图片、视频就能实时了解县域相关信息。此外,AI名片还内置了学习、健康、心理、财经法税四大领域专家的科普AI短视频资源,帮助乡村百姓突破知识边界。

“税务的学习和理解是看不见的成本,在乡村振兴或创业工作中用好AI工具,可以提升经营能力和水平,对收益利润、成本管控的双提升有重大意义。”访谈中,跨境税务规划与税务风险管控专家杨晔举例说道,“AI名片”中的财税专家把财税信息和AI工具融合,乡村领导和乡亲们可以就相关问题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和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财税知识,在医疗、教育等方面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首批“优师计划”师范生将走进乡村

此次“AI点亮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将以发布“AI名片”为起点,在教育、产业、文化三个方面产生影响。北京师范大学优师基金联席理事长蔡枚杰介绍,“AI名片”将在赋能市场拓展数字化、赋能产品客户精准化、赋能乡村产业品牌化、赋能县域推广流量化、赋能人才培养智能化以及赋能非遗文化IP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希望未来每一个普通人,都能7*24小时地拥有各类顶级专家的智慧陪伴和超级工具的高效助力。”

“作为国家重点乡村振兴县,我们在科技赋能这一方面走得还是比较慢,此次北师大把AI技术推广到我们县,让我们在发展中能够用到人工智能,我们很感激,相信通过参加这次行动,能够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覃继虎从广西大化赶来参与此次公益活动,他表示未来将和北师大进一步深入沟通,把乡村振兴的公益行动付诸实践中。

记者在仪式上了解到,今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的师范生将毕业,2025届“优师计划”毕业生李若雨未来将与同学们一起走上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的讲台。“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我们做的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是我和同学们不是这样想,回想起第一次踏上支教的旅途,在贵州大山里,孩子们因为收获知识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我感到无比幸福。”李若雨回忆,彼时,在支教结束分别时,当地的孩子们抱着她哭成一团,让她决心将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这也是无悔的事业,我们毕业后将用实际行动兑现和孩子们重逢的约定”。

接受采访时,李若雨介绍,她在暑期支教以及教育实践中接触了很多乡村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对AI的接触不如城市儿童多,平时缺乏亲情的陪伴,在完成作业和需要陪伴的过程中,不会想到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本次AI名片在各个脱贫县的普及将是一个契机,让乡村的孩子和教师能够接触到AI技术,希望能够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