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虽小,但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全市检察机关从2022年启动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专项活动以来,贯彻宽严相济的原则,坚持法理情相统一,办理群众身边“小案”12535件16017人,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不断深化良法善治的检察实践。
创新机制:多方联动提升办案质效
专项活动中,市检察院坚持多方联动,创新“小案”办理机制。实行繁简分流,出台刑事案件简案快办工作意见,指导各基层院组建专门简案办理团队,通过集中受理、集中审查、集中移送、集中开庭及简化文书等举措,提升办案质效。
强化联合调解,出台轻刑案件矛盾纠纷联调意见,引入司法行政、综治中心等第三方调解力量,建立工作机制,做到应调尽调、依法联动、止纷促和,三年来,有效化解矛盾1580件。
在办理一起因邻里加盖房屋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时,检察官围绕双方矛盾焦点,经深入调查核实,并委托专业人员测评房屋安全、核算人身损害赔偿分歧,在充分厘清纠纷产生根源的基础上,3次组织公安、信访、街办、村委、人民调解员、律师等联合调解,促成双方和解,最终妥善化解了多年积怨。
公开听证:家门口化解矛盾心结
开展公开听证解矛盾、化心结。将公开听证开到案发地、群众家门口,邀请当事人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和信任的人参与听证,以当事人看得见的方式阐明事理、释明法理,利用多方智慧化解矛盾。三年来,共适用公开听证办理案件1289件。
在办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中,因当地村民一直有在水库捕鱼的习惯,为有效预防犯罪,以“走出去”的方式,将拟不起诉公开听证开到了案发地,邀请人民监督员、听证员、村民代表参加,并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进行了充分的释法说理。
该案的办理不仅是一场公开听证,更是一场生动的普法课。
系统治理:以点带面延伸办案效果
市检察院还通过以点带面,提升“小案”办理效能。针对“小案”办理中暴露出的矛盾问题,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意见253份,助推相关部门尽主责、补缺位、堵漏洞,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老旧小区乱停车问题,向社区制发检察建议,督促通过合理规划停车位、开放街边免费停车位以及协调周边单位开放夜间停车位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周边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强化行刑反向衔接,对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小案”,向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有关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督促做好非刑罚处罚,避免不刑不罚。
在办理一起二人共同盗窃案中,因情节轻微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检察机关及时向公安机关制发检察意见书,公安机关对二人分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和14日,避免了不诉了之。
法治宣传:巡讲故事传递检察温度
开展“小案”故事巡讲,深化法治宣传。组建“小案”故事巡讲团,将典型案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公开课,部署开展“小案”巡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活动,以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的方式,讲清检察职能,讲活案件故事,讲出为民情怀,增强群众对司法办案的认同感、满意度。同时,还注重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展精品“小案”评选活动等形式,积极充分展示检察职能作用,生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检察“底色”。
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检察机关今后将持续开展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专项活动,进一步落实落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积极推进矛盾化解工作,常态化讲好“小案”故事,努力将每一个“小案”办到群众心坎里,为建设法治太原、平安太原、幸福太原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记者 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