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哪国人?你知道吗?

文艺复兴,是指曾经高度繁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中世纪被扼杀和摧残,而在这个时期重新获得重视,得到了“复兴”。这种复兴古典文化的现象逐渐波及欧洲许多国家,形成广泛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欧洲新的文化艺术。


恩格斯在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曾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时代。在意大利,最能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水平的是佛罗伦萨三大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而达芬奇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人。


达芬奇的生平


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罗伦萨和比萨之间靠近芬奇镇的安基亚诺,他是佛罗伦萨富裕的法律公证人彼埃罗,达·芬奇的私生子,母亲特琳娜是芬奇镇附近农村酒店的侍女,达·芬奇自幼与祖父一起住在多斯加丘陵地带的芬奇堡内。


达芬奇从小长得美貌,体格壮实,爱好唱歌,还能弹琵琶、作词谱曲,5岁时就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显示出绘画天才。1468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1469年父亲将他送到当时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委罗基奥的画坊做学徒。委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实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达芬奇在这里不仅学画,还培养的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打下了基础。


达芬奇肖像


艺术史家们一般认为达·芬奇的早期作品是《受胎告知》和《基涅弗拉·德·本茜肖像》。70年代末,他在委罗基奥画坊创作的《基督受洗》中,画了跪着的天使形象,显示出超过老师的卓越技巧。委罗基奥看后也颇感自愧弗如。


《受胎告知》


《基督受洗》


1480年,达芬奇已经拥有自己的作坊,1481年他接受订件,开始绘制大幅的祭坛画《博士来拜》。但是这幅画没有最后完成,只留下了大量草图,现藏在乌菲齐美术馆的原作仅仅是上了底色的画稿。


《博士来拜》


达芬奇还绘制了《岩间圣母》,这是他在米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他为马利亚·戴利·格拉契修道院绘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芬奇受朋友巴乔里的影响,研究了比罗·德拉·佛朗切斯卡的《绘画透视学》,还研究了利昂·巴替斯塔·阿尔伯蒂的画论。这些都标志着芬奇的第一米兰时期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最成熟的时期。芬奇在米兰住了17年,这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愉快、作品最多的一段美好时光。


《岩间圣母》卢浮宫馆藏


《最后的晚餐》


在米兰时期,达芬奇曾受到米兰女皇莉娅格列拉妮的特殊礼遇。女皇从自己肩上取下一块用金丝和银丝织成的贵重围巾,披到达·芬奇的颈肩上,又从洛多维柯大公的秘书官手中取过月桂冠,戴到了他的头上,并高兴地封他骑士爵位。这不仅说明米兰宫廷尊重这位艺术家,还说明他的过人才智所赢得的社会地位。


1508年,应法国驻米兰总督查理德安波斯的邀请,芬奇重返米兰,直至1513年。他第二次在米兰逗留期间,除了研究自然科学以外,还为法国将军特里马列契奥设计了骑马纪念碑。在绘画方面,《圣安娜》和《施洗约翰》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圣安娜》是幅素描稿,从造型上说,芬奇的艺术才能无可争辩,但人物面部的微笑却失去了原来的感人力量。《施洗约翰》描写了一个长发青年,脸庞和手都具有女性特征。他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指苍天,显示出思索和怀疑的情绪,反映了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危机。


《圣安娜》


1516年,达芬奇应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邀请,来到法国。国王将他安置在风景如画的安波斯城附近的克鲁一留赛城堡,并授予他宫廷画师的称号,对他加倍宠爱。在这里,达芬奇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方面的著述。1519年5月2日逝世,享年67岁。


达芬奇的绘画


达·芬奇的多才多艺使同代人惊叹不已。他是画家,又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解剖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等。他的抱负是什么都做,而且要做得完美无瑕。他设想过千万个计划,但是只完成了少数几个。正如他在绘画艺术上,因为力求完美,使他完成的作品寥寥可数,但是一旦完成也就成了旷世之作。


《岩间圣母》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好的三大代表作品之一。描绘的是圣母子一家来到约旦河边,相约与正在此地传教的约翰在附近的一个岩洞里相见。芬奇把耶稣与约翰的神圣相会改变为两个天真的孩子在水边戏耍,用一种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现这一主题,使人物之间充满一种天伦之爱。以圣母为中心的形象,体现了人间伟大的母性力量,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在构图上,芬奇用的是金字塔形构图,具有一种稳定感。全画以棕褐色为基调,通过色彩的对比使全景体现出古典美感的造型特征。芬奇还是15世纪第一位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风景中间、使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画家。这是大画家在构思上寻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统一的独创。


《岩间圣母》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降临,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不同寻常的反应。达·芬奇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过耶稣和犹大的冲突反映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


画面左端最后一组人中,年轻的安德烈因震惊而举起双手;小雅各像是在抚慰他,同时将左手从背后伸向彼得,制止他急中生乱;最后面的是年轻而雄健的马太,他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俯身凝视事态的发展。耶稣和十二门徒的表情各异,富于变化,使场面显得富有戏剧效果。十二门徒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与其表情的贴切,使人物之间相互呼应,彼此联系,从而表明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对心理描写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在背景的空间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人物、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错觉。


《最后的晚餐》局部


达芬奇以科学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来探索平面造型的奥秘的。他针对人物的真实形象研究透视学、解剖学,潜心琢磨人的内心活动,描摹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为此,他画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稿。正是因为这样,才取得了《蒙娜·丽莎》的成功。《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是佛罗伦萨的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悲戚抑郁。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了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歌唱,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露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出的笑容虽然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让人感受到夫人被画时的心情。这种平静的微笑,展示了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由于她微笑得那样意味深长,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


在绘画手法上,芬奇运用了“渐隐法”,使人物形象略显模糊。这种模糊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将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中的技法,给人们留下想像的余地。


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使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流水都被推向遥远的深处,以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将人物两侧的背景处理得不大对称:画面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这样,当我们注视画面左边时,形象看起来要比我们注视画面右边时挺拔得多,从而造成了画面自身的变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表现得精确而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显示了她的温柔和身份。

蒙娜丽莎的双手


这幅肖像画充分体现了达·芬奇的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文主义理想。它既是蒙娜,丽莎的肖像,也是当时理想女性的缩影。那嘴角的微笑既是一种对生命的欣喜和对人生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不可知的迷惘和感伤。可以说它是达·芬奇乃至当时所有人文主义者的心理画像。


达芬奇的艺术观


芬奇根据“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这一观点,分析绘画与现实的关系,指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又根据古罗马以来绘画的发展史,指出: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就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从哲学和历史两方面说明画家必须以自然为师。


他一方面以自然为师,一方面又十分强调理性的重要,要求画家具备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之指导创作,忠实地反映自然万物的形态,并和丰富的想像力结合,创造出自然中没有的形象。


达芬奇作品《圣杰洛姆》


《岩间圣母》不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岩石溶洞与地形,同时也巧妙地运用光线,使圣母等形象成为视觉中心。作为背景的明亮的天空既营造出空间深度,又成功地烘托出主体人物形象。圣母的形象更是母爱的化身。在《最后的晚餐》中,芬奇通过对每个人物的衣饰、表情、动作的生动描绘,使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示这些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运用。


芬奇将研究空间关系的透视学分为三支:线透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在总结了前人关于线透视学上的成就后,他结合许多生动实例来研究空气和雾霭对远景的色彩和形状的影响,提出了空气透视(即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的学说。


他首创了明暗转移法,即画像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样没有截然的分界。他的《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就是运用明暗转移法的典范。传记作家瓦萨里说过,芬奇的明暗转移法是绘画艺术的转折点。


达芬奇和当时的众多艺术大师一样,热衷于研究人体结构,认为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东西,解剖学是真实表现人的形态时必须具备的东西。这些人体动态的理论对后来的艺术理论和时间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芬奇 《花蕊习作》英国温莎堡皇家美术馆藏


达·芬奇,这位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功绩和天才为后世所景仰,他创造的艺术高峰更使后来者望而兴叹。正如他的学生法朗切斯柯·米尔兹所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塑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